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厦门市海沧区:融通两岸共创家园

2023-11-29 10:50:54 来源:中国改革报 林冰冰

厦门市海沧区在“通”“惠”“情”三篇文章上下足“绣花”功夫,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全力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第一站”

作为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之一,海沧区借助对台区位优势用心勾勒两岸共同发展“工笔画”。郑伟明 摄

海沧区人民法院法官热心为台胞化解纠纷,为台胞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积极 落实落细台湾同胞“同等待遇”。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法院供图)

台湾规划师李佩珍深度扎根海沧区,把台湾社区营造工作经验融入大陆乡村振兴工作,为两岸城市更新、社区治理作出贡献。(厦门市海沧区委办供图)

作为保生大帝信仰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海沧区今年吸引两岸600多名宫庙 代表共同参与保生大帝颂典仪式。           林广明 摄

□ 林冰冰

全国首创聘请台湾青年参与村居治理、西部协作,实现台胞落地大陆发展;设立两个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升级两岸合作交流平台;率先在全国成立涉台法庭、涉台检察室,打通涉台司法服务“最后一公里”;落地大陆首家台资医院——厦门长庚医院,深化两岸医疗协作模式……

1989年5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全国最早、面积最大的台商投资区——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34年来,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始终牢记对台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重要使命,携手两岸探索融合发展新路,成功创造了许多“第一”“首次”“率先”纪录。

今年9月中旬,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表示,努力在福建全域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同时明确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以清单批量授权方式赋予厦门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更大自主权。

作为福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之一,一直以来,海沧区委、区政府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始终践行“两岸一家亲”理念,通过在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三篇文章上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打造两岸共同产业、共同市场、共同家园,让海沧区成为广大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的桥头堡、首选地。

打造“共同产业”

两岸经贸合作走深走实

海沧区位于厦门市西部,东临台湾海峡,是海峡西岸距离台湾最近的区域之一。海沧台商投资区因台而立、因台而兴,借助对台区位优势,海沧找准两岸经济合作支点,通过突破传统经贸壁垒、发掘潜在协同优势,从产业发展的项目合作、港口与物流、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用心勾勒一幅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蓝图。

据海沧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海沧区最早落地的项目是台资项目,最大的企业是台资企业,最多的客商是台商。33年前,被誉为“台湾经营之神”的王永庆打开了台商大规模赴大陆投资兴业的大门,掀起了改革开放后台商到大陆投资的第一波热潮。

从王永庆“901”工程揭开台商大规模来到大陆投资经营的序幕,到首家规模工业企业翔鹭集团落地海沧,再到正新海燕、佳格等一批台资制造业项目,东方高尔夫、日月谷温泉、厦门长庚医院等旅游服务业项目纷至沓来。台商台企为海沧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众多台商台企也在海沧成长壮大,分享了大陆发展机遇。

“两岸在医疗领域各有所长,如台湾的细胞治疗法规和落地性走得比较快,但在抗癌小分子药物研发上,大陆更先进。两岸医疗科研交流可以优势互补,共同造福两岸民众。”厦门长庚医院副总经理钱鼎盛介绍说,目前长庚医院已经成为海沧区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接下来他们还将引进100多名台湾名医,侧重儿童心脏疾病、关节疾患、睡眠疾病等医疗专病特色,为厦门民众提供更优质、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共促两岸医疗融合发展。

近年来,海沧区聚焦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与台湾在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的合作,积极引导台企台胞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生物医药方面,设立闽台诊断产品创新创业园,先后引进落户数十家台湾生物科技企业。

2017年落户海沧的台资企业中硼(厦门)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经过培育和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大陆开拓加速器硼中子治疗(AB-BNCT)产业的领先者之一,由该企业生产的大陆第一台硼中子治疗系统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将为厦门市治疗肿瘤打开新局面。目前在厦门弘爱医院,硼中子治疗已应用于多种类型的肿瘤治疗。

在吸引台湾各类人才方面,今年海沧区先后修订出台多项实施办法,全方位多领域优化台湾人才在企业开办补助、经营场所租金补贴、租房补贴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通过走访企业、校企对接会、政策宣讲会等扩大政策知晓面,创建“海沧区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确保政策“看得见、摸得着”。

“海沧区积极为台湾青年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让更多台湾青年留在海沧、扎根海沧。”海沧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以来,海沧区创新举办三期台湾青年就业创业分享汇,吸引94名台湾青年特意从台湾岛内前来参加,结合海沧特色产业发展进行政策解读、职业培训,梳理提供生物医药、新材料等行业的30家企业260多个高薪岗位,为台湾青年来海沧就业发展提供更多机会。

此外,为帮助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海沧区邀请厦门银行等与台资企业进行银企对接,扩大台企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出台《海沧区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若干措施》,加强对台企增资扩产、转型升级的扶持力度,组织企业申报质量创新奖励、出口信保补助、规下转规上补助等。今年以来,累计兑付相关台资企业扶持资金约1870.4万元,惠及艾普光学、明达实业等台企60家次。

截至今年9月底,海沧区累计落地台资企业653家、台胞个体工商户56家。目前,海沧区共有7家台企获评省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福泉钢业、艾普偏光获评2022年厦门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落实“同等待遇”台胞工作生活共生共荣

“台湾是我的根,厦门是我的家,回台湾是走走看看,到厦门是回家。”从10岁起就跟随父母举家搬迁到厦门生活的台胞罗世明直言,虽然并非在厦门出生,但却是在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如今已在这儿安家立业。

罗世明在海沧区创业,已自主成立一家农业科技公司,开展深远海水产品数字化养殖等产业模式,通过水产养殖溯源体系丰富销售端链路管理,用高效低成本的方式助力福建省发展海洋经济和数字经济。“海沧对台湾青年创业者的帮扶力度很大,在这里工作生活非常方便,因为我们享受的是‘同等待遇’。”罗世明说。

提供同等待遇、共建共享,是增进台胞福祉、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的重要抓手。《意见》指出,针对台胞在福建求学、就业、生活等方面可能面临的“急难愁盼”问题,要释放“一揽子”政策红利,让台胞充分感受到“融合有好处、闽台亲上亲”。

开通“台商台胞就医保健绿色通道”,对台湾籍学生入学报名、考试、录取等简化手续、提供便利,为台胞台企提供“一卡通办”高效服务……长期以来,海沧区坚持不断完善保障台湾同胞福祉和享受同等待遇的政策和制度,持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各级各部门着力下好“先手棋”、打出“组合拳”、念好“惠字经”,将同等待遇落实落细。

“以前,我们得费一番周折台胞们才肯与我们见面,现在他们都是主动找我们诉说需求。单这几年,我们就陈列了上千条台胞台商需求清单。”海沧区委台港澳办工作人员说,海沧区先后成立了台商台胞服务站、企业“进不了窗口”事项综合服务中心,同时协调解决台胞子女就学问题、组织台胞台商到医院免费体检、将台胞纳入社保体系等,全力解决台企台胞“烦心事、扰心事”,当好台商台胞“娘家人”。

在保障台胞台企合法权益方面,海沧区成立全国首个涉台法庭——海沧区人民法院涉台法庭,被台胞亲切地称为化解涉台纠纷的“专科医院”;率先在全国成立涉台检察室、全国首家“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中心涉台调解室和台企“法治体检”服务中心,开通全国首条具有闽南特色的涉台检察双语服务专线,聘任80多名台胞陪审员、调解员、台商台胞缓刑考察员等,纵深推进涉台纠纷多元化解及台胞诉讼服务机制。

在推动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方面,海沧区多所学校与台湾交流密切,师生互访频繁。除了依托海沧区教育局“海娃民族乐团”,探索创设“两岸师资融合民乐课程”,引进7名台湾优秀民乐教师负责“海娃民族乐团”声部教学,还打造两岸青年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多批台湾实习生到海沧区人民法院实习交流,为台湾法学青年提供近距离接触祖国大陆司法实务的机会。

“正是这种善意、诚意与主动,让越来越多台胞愿意到厦门来,与大陆同胞一起为未来打拼。”全国台企联常务副会长、厦门市台商协会荣誉会长吴家莹道出了台商台胞的心声。如今,众多台商台胞常住海沧区,享受与当地居民同等待遇,许多台胞还主动当起义工,深度融入当地生活。另外,台商在致力企业发展的同时,还积极捐资助学、扶贫济困,主动参与海沧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及和谐社会创建。

创新“乡建模式”

台青基层治理先行先试

作为两岸青年的重要力量,台湾青年在两岸融合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年来,为挖掘台湾青年参与两岸交流的内生动力,探索两岸青年心灵契合的方式方法,海沧区铆足了劲。

绿色水塘、大棚蔬菜、芦塘书院、乡村古厝……走在海沧区青礁村芦塘社的乡间小路上,一侧是排列有序的屋舍,一侧是生机勃勃的绿植,而最动人的画面,是许多台湾青年“驻村”忙碌的身影。

台湾在社区营造、精品农业、乡创文创方面起步较早,有着丰富的行业经验。2014年,台胞李佩珍带着在台湾累积15年的社区营造工作经验,跟随台湾团队到海沧区进行村居环境改造项目。“这里的土地会‘黏人’!”李佩珍被海沧的风土人情所吸引,项目合同结束后主动提出长期驻点海沧区青礁村,助力乡村治理、文化传承和产业再生。

“立足聘请李佩珍参与社区治理的成功经验,2017~2018年,我们首创在台湾本岛公开招聘人才参与大陆村居治理,有333名台湾青年主动报名,最终聘请了42位。”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说,越来越多台胞从“要我参与”转向“我要参与”,自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日益高涨。

2019年,由台湾青年组成的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首创成立,李佩珍任理事长,基金会聘请台湾青年担任社区营造员,推动台湾青年参与乡村振兴。这些年,台湾青年累计在海沧区策划生成社区营造项目42个,举办活动556场,受益群众近3万人,帮助海沧区过坂社区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青礁村芦塘社获评“厦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

台胞来海沧定居,也带来了台湾地区流行的义工文化和义工精神。海沧区成立了全国首个“两岸义工联盟”,立足对台交流,汇集两岸25支志愿服务队,联盟会员超过4万名,实现两岸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为海沧建设注入新鲜活力。“两岸义工联盟”还获评全国最佳志愿服务组织。

台湾经验,海沧实践,泾源探索。随着海沧和台湾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先进经验技术以及大胆实践也在闽宁协作的“试验田”里结出“佳果”。

“刚来泾源县那会儿,我们花了6周多的时间调研当地村庄,了解村民实际需求,量身定制帮扶计划。”两年前,台湾青年阿文从海沧区来到海拔1600米以上的宁夏固原市泾源县,和当地村民一起找寻乡村振兴新路径。

在泾源县,像阿文这样的台湾青年还有不少。近年来,依托海沧区海峡城乡发展基金会,海沧先后输送15名台湾青年在海沧对口协作地区实施“培力列车计划”,引导两岸青年携手投身西部协作事业,并牵引海沧当地社会组织开展“组团式”帮扶,成为东西部协作中社会帮扶领域的一次创新性探索。

在泾源县红土村开展儿童交通安全活动,在集美村策划举办“认识我家”“古建筑拼一拼”等系列活动,改造集美村“老饭桌”空间……海沧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海沧区在西部村居建立“西部培力工作站”,每个工作站配置一位台青社区营造员、一名陆青社工,实行坐班制驻点服务,还有台湾籍种子老师和大陆社工督导师进行实地跟班与每周线上督导。

“我们从对岸来,赴约山海,星光见证,共叙两岸情谊。闽宁协作是一场心灵融合的旅程。”驻点泾源县的台湾青年小童有感而发。

传承“文化根脉”

两岸民众交流走近走亲

2022年12月,由海沧区牵头举办的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评选结果在台北揭晓,“思”字从36个候选汉字中脱颖而出,以584796票当选2022海峡两岸年度汉字,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评为“2022年台海十大新闻”。

“2022年汉字评选活动吸引了两岸经济、政治、文化等各领域知名人士积极参与,海内外总投票超1.4千万人次。”活动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认为,“思”字既直接反映了两岸民众当下的心态,也隐喻两岸关系近年来的走向,更昭示未来的趋势。

除了汉字节,备受关注的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也是两岸交流的重要“名片”。自2006年以来,保生慈济文化节已成功举办十六届,今年的文化节来参加的台湾重要嘉宾规格为历届最高,中国国民党前代理主席林政则、金门县县长陈福海带队参加,与两岸90余家宫庙的600多名宫庙代表共同参与保生大帝颂典仪式。

海沧的保生慈济文化在两岸拥有上千万信众,连接着两岸民众的血脉亲情。“作为信众,能来到保生大帝的羽化地非常开心,在这里感觉很亲切,就像一家人一样。”今年特意过来参加祭祀活动的台南信众李佳璋说,除了朝拜,他还跟同行的信众在海沧参加走访活动,了解当地的文化、民俗和历史。

海沧区有16个姓氏宗亲、18家宫庙社团组织与台湾的宗亲、宫庙建立联系,并常态化开展交流活动。疫情前,每年有上万台湾宗亲回海沧寻根谒祖,近十年来海沧共接待千余个台湾团组10万多人。疫情期间,海沧创新交流方式,通过物流快递将2万个平安挂件及6万个定制口罩送到台湾地区信众手中,台湾同胞交口称赞。

一直以来,打造两岸同胞乡亲共叙乡谊、共话桑麻的交流平台是海沧区探索的重要课题,也取得丰硕成果。青礁慈济祖宫、石室书院先后获批成为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已封顶的金沙书院也即将成为对台文化交流的新地标。另外,持续举办的海峡两岸少儿美术展、两岸公益论坛、两岸社会发展论坛等交流活动,也在不断深化着两岸青年、学者的互动交流。

今年以来,海沧区十分关注在地台湾青年关注的恋爱交友、职场成长、企业交流等问题,按照“一月一主题”形式,举办两岸青年围炉欢享汇、两岸青年非遗体验汇、两岸青年企业家分享交流汇、两岸青年七夕音乐汇等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搭建起两岸青年交流的“连心桥”,让两岸青年心更近、情更浓。

与此同时,海沧区还精准聚焦两岸青少年关注的若干热点,在暑假期间先后举办“青春乐动两岸情”民乐交流活动、海峡两岸青少年龙狮交流赛、海峡两岸(厦门海沧)青少年体育研学夏令营、第三届海峡两岸(厦门海沧)闽南文化探索夏令营等6场两岸青少年研学交流活动,近300名台湾青少年跨越海峡,与大陆青少年共叙亲情。

“这是我第一次来大陆,我和厦门的朋友一起踢球、一起玩,度过了非常开心的五天。”来自台湾的营员柏凯说,他不仅参加了足球集训,还参观了青礁慈济祖宫、开台文化公园、消防科技馆,进行了陶瓷手工制作和中医文化手作体验,海沧的飞速发展、生活方式以及美食美景都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青年是民族的希望、两岸的未来,青年交流是两岸良性对话、善意沟通的重要引擎。”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利用地域优势开展两岸青少年研学交流,是海沧区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生动实践,之后还将持续探索与创新,在两岸文化、教育、旅游、宗亲、宫庙等方面开展更多接地气、惠民生的人文交流活动,提升闽南文化和祖地文化影响力和感召力,促进两岸同胞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海沧区地处对台工作前沿,探索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是海沧区的重要使命。”海沧台商投资区党工委书记、海沧区委书记游文昌表示,海沧区将不断深化产业融合、社会融合、文化融合,持续做好“通”“惠”“情”三篇文章,与更多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及海沧的发展成果和机遇。

新愿景、新机遇、新未来,在继续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的征途上,海沧区正昂首阔步。来源:2023.11.29中国改革报04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