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厦门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实践地。近年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坚持陆海统筹、湖海相融、人海共生,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打造“净海-蓝海-商海”的临海亲海美丽海湾建设模式。11月23日,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全面介绍厦门市2023年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情况。
据介绍,厦门管辖海域面积约355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约226公里,拥有中华白海豚、黄嘴白鹭和厦门文昌鱼等珍稀海洋物种,拥有河口、海湾、岛屿、滨海湿地、红树林等近岸生态系统。“十四五”期间,厦门海域划分为同安湾(包含子海湾“五缘湾”)、厦门岛东南部海域、大嶝海域、西海域(包含子海湾“海沧湾”)等四个美丽海湾管控单元。
2022年,厦门近岸海域22个国省控点位水质优良(一、二类)点位比例86.4%,为历史最好水平,面积比例82%。2023年春季和夏季,海水水质平均水质优良点位比例90.9%,面积比例90.6%,四个国考点优良水质比例100%,8个海水浴场水质优良率100%。
这一串串耀眼的数据得益于厦门市推出的“硬举措”。2023年,厦门印发《厦门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实施方案》《厦门西海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方案》,深化陆源排海污染物的治理。实施污水处理“三个一百”行动,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精心组织开展全岸线入海排放口排查,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实施计划,完成市政雨污分流正本清源;建立市海上环卫站,对全市海域实现常态化全覆盖海漂垃圾清理,对岸滩、沙滩开展每天二个潮汐保洁等。
在入海排放口整治方面,厦门建立“查、测、溯、治、管”整治工作机制。按照“有口必查”原则,开展全岸线入海排放口排查,更新完善全市入海排放口管理清单;各区均建立入海排放口“监测管家”,持续开展入海排放口巡查监测;市区统筹协调,委托专业机构,通过人工检查、技术排查、资料核查等多种手段,做到“应查尽查”,形成问题清单;各区制定“一口一策”正本清源改造实施计划,加快推进排水管网混接错接改造、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和破损管网修复;积极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强化规划建设、排水许可、专业管养,加强排水管理的源头管控
2023年8月,厦门入海排放口达标率为99.8%。2022年,厦门入海排放口经验在太湖流域东海海域管区技术培训会上做典型发言,《坚持陆海统筹,着力“三个坚持”推进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典型做法被生态环境部全国推广。
厦门还创新建立制度化、常态化、系统化、信息化的海漂垃圾治理机制,成立700余人的“海上环卫+岸滩保洁”专业保洁队伍,对230平方公里近岸海域、306.41公里岸滩垃圾全覆盖保洁。同时建设智慧海上环卫系统、海漂垃圾监测预警预报系统、智能视频监控、无人机航拍等智慧平台,健全信息化预报监管机制,海漂垃圾治理效率进一步提升。
厦门海漂垃圾分布密度逐年降低,由2020年的240.38m2/km下降至2023年的86.65m2/km,保持全省最低。2020年,厦门海上环卫“四化”治理机制被国家发改委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2023年,我市海漂垃圾“四化”治理机制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地方塑料污染治理典型经验”向全国推广。
美丽海湾建设是美丽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2023年8月,厦门东南部海域入选第二批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该海域覆盖思明区全域,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比如探索“四全”(全收集、全处理、全达标、全监管)工作模式,实现了精细化管控,打造全域生态旅游的“大厦之门·幸福思明”新模式,进一步释放生态活力,培育“生态+产业”,探索出“金山银山”转化模式,走出了一条城海交融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厦门将持续推进其它三个湾区建设美丽海湾,力争“十四五”期间同安湾入选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目前,同安湾、五缘湾参加2023年省级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选,均已进入第三轮评选。(林冰冰 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