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厦门鼓浪屿打造首个世界文化遗产近零碳深度体验地

2023-10-17 17:02:24 来源:改革网 林冰冰 杨长平

改革网讯 鼓浪屿作为厦门市标志性景点,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是享誉世界的旅游胜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其历史性和国际化的特点为打造近零碳深度体验地提供了良好基础。

近年来,厦门市思明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鼓浪屿遗产保护和发展的殷殷嘱托,低碳发展理念融入历史国际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之中,不断升华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的生态价值和历史传承。

鼓浪屿打造近零碳深度体验地

打造“生态岛”,提升文化遗产价值

坚持顶层设计,深化融合发展。鼓浪屿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为目标,颁布《厦门经济特区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制定《鼓浪屿近零碳景区创建实施方案》等规划,将鼓浪屿历史、人文、建筑、景观等与低碳发展深度融合,打造具有鼓浪屿自身特色的近零碳景区。

坚持尊重自然,注重原生态保护。在依法保护文化遗存和历史风貌的前提下,注重延续原有生态环境,加强岛、礁、洞、山、草、木、花等各类生态元素保护与修复,景区森林植被等绿化比例维持在60%以上,生态碳汇储量达到500吨/年以上,使鼓浪屿成为天然的碳库。

坚持保护优先,实施绿化美化。鼓浪屿实行全岛步行,既保护了自然环境,又营造了良好的低碳出行体验。推行屋顶绿化、庭院绿化、主干道以及主要街道周边墙体绿化,“房前屋后”美化,以及闲置空地“养花种草”, 积极打造生态社区。

打造“无废岛”,刷新文化遗产颜值

废水全收集全处理,水资源有效利用。实施正本清源工程,全面完成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全岛共建成并运行3个污水处理站,污水达标处理率实现100%,经过处理后的中水通过冲洗、喷淋、绿化浇洒等应用场景实现有效再利用,公共场所用水全部使用节水器具,植被绿地灌溉使用滴灌和喷灌装置,节水设施普及率达到100%。

固体废物全周期管理,变废为宝成时尚。积极开展禁塑行动,全面推广电子门票、船票,大力倡导光盘行动,实现垃圾源头减量。推行“垃圾不落地”行动,撤销岛上主要街道两旁的垃圾桶,专人上门收垃圾,居民和商户垃圾分类参与率达90%以上。岛上产生的全部外运出岛无害化处理。在中心街区设立内厝、龙头两个环保驿站召开环保讲座、制作废旧物品精美工艺品和环保酵素,供市民和游客低碳打卡,提升参与度和体验感。

废气污染源头防治,文明施工成自觉。建立生态环保网格员巡查制度,构建闭环联动网格化工作机制。推广建筑改造绿色施工;按照《思明区整治城市扬尘污染问题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工作方案》要求,深入开展城市扬尘“点题整治”,强化工地、道路、码头堆场等扬尘污染网格巡查,积极开展扬尘防治政策宣传,持续督促责任单位严控扬尘污染,营造绿色施工、全民控尘的良好氛围,夯实城市扬尘精细化管控社会基础,不断提升区域环境空气质量。

打造“电气岛”,增添文化遗产气质

厨房用能电气化。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食堂为引领,带动餐饮商家进行全电厨房改造,淘汰瓶装液化气,加强油烟净化处理,构筑清洁、安全、低碳的生活环境,加快淘汰化石能源的使用。

交通用能电气化。岛上执法、观光车辆全部电动化,并严格控制数量和行走路线。基本完成环卫、市政等工程用车电动化改造。积极探索海上邮轮电气化试点,投入使用3艘搭载超级电容的混合动力海上客船,有效缓解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排放。

推广能源绿色化。建成福建省首个“光储直柔”一体化零碳建筑,建设太阳能屋顶光伏公厕,布设环海道路太阳能照明系统,淘汰室内白炽灯、高耗能家电的使用。

鼓浪屿碳电地图为实施减污降碳措施提供数智支撑

打造“智慧岛”,展现文化遗产魅力

绘制碳电地图。整合景区内电力消耗等排放源数据,实现碳排放源的全识别,通过生成生态环保数据热力图,形象展现岛上主要排放群,增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为有效实施减污降碳措施提供了数智支撑。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将岛上公共市政设施、主要道路、景点、码头等串联并网,对城市管理人员、设备、施工作业实施智能化管理、可视化监控,利用无人机开展定速巡航,做到岛内管理无死角。

推广碳普惠系统。将游客和居民的低碳行为转化为碳积分,实现对居民、游客低碳行为正向激励,促进低碳行为的普及。

鼓浪屿绿色低碳建设成效明显,低碳理念和行动不断融入鼓浪屿文化旅游和保护发展之中,鼓浪屿世界文化遗产在绿色低碳创新发展驱动下焕发出更加勃勃的生机。鼓浪屿先后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低碳示范社区试点和全国首批“和美海岛”,荣获第三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和“全国绿色社区”称号,成为厦门市首个三星级近零碳景区。鼓屿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9.7%以上,近岸海域海水水质优良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人均碳排放量0.024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林冰冰 杨长平)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