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为“四库”“植”此青绿 ——福建周宁县创新探索绿色发展路径

2023-08-04 15:19:09 来源:中国改革报 丁南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盛夏8月,走进福建宁德市周宁县七步镇后洋村黄振芳家庭林场,7000多亩山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1983年,年逾半百的黄振芳带领全家上山开垦荒山、贷款造林,短短几年内造林1207亩,成为当时宁德地区唯一的省级造林大户。

从一棵树到千亩林,三代人四十载绿色接力。如今的黄振芳家庭林场,不仅建起全国首个“森林党校”,福建省首个“林业生态文明实践基地”也落户于此。背靠绿色银行,2022年后洋村村财收入达69.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约2.4万元。

时光回溯到30多年前,时任宁德地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三次到周宁县黄振芳家庭林场调研,提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的“三库”绿色生态理念。2022年3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又指出,“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

近年来,周宁县努力践行“三库+碳库”理念,积极探索“林业+”生态模式,不断放大生态效益,通过推广后洋村的绿色发展模式,培育了“黄振芳式”经营主体300多家,带动个体种养户2600多户,总产值超过3亿元,走出了一条生态“高颜值”与经济“高质量”相得益彰的发展路径。

“养绿”涵水 打造碧波清流“水库”

以林锁水,山水相依,位于七步镇群山峻岭间的周宁县抽水蓄能电站,正为迎峰度夏持续产出“绿色动能”。2022年8月,总装机容量达120万千瓦的周宁抽水蓄能电站全容量投产,每年可减少电网煤炭消耗量20.79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58万吨。

“一片绿”涵养碧波清流。周宁县以实施“生态立县”战略为牵引,突出以林涵水、以水养林,厚植生态底色,夯实“绿色家底”,努力绘好“山水画”。

突出增绿先行。大力推进造林绿化、森林抚育、封山育林,打造乡村景观林、高速公路景观林、环城一重山,形成分布合理、景观优美的城乡森林生态系统。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2.96%,“绿盈乡村”覆盖率达到75.89%。

突出治水并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一体化治理,深入实施东洋溪生态治理景观提升工程、赛江流域防洪工程等重点项目。目前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万亩,建成安全生态水系41公里,水土保持率达94.04%。

突出林水共管。创新推行“智慧林长”“智慧河长”“民间河长”“企业河长”等管理制度,同时建立法院、检察、公安、林业、水利、生态环保等职能部门生态司法联动机制,构建起生态司法治理“协同共治、立体保护”体系,确保8.4万公顷林地、54条河流管护到位。

“兴绿”聚财 打造生态富民“钱库”

云在脚下,人在云端。位于七步镇苏家山村的“云端之巅”高空玻璃栈道,被当地人称为周宁最为梦幻的天空之境。作为周宁县九大革命老区基点村之一,苏家山村因地制宜在茶园上空发展乡村旅游,2022年全村一产、三产收入超过1000多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明星村”。

“一片绿”走出生态富民路。周宁县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实现从“绿起来”到“富起来”。

盘活农村资源要素。搭建农村生产要素流转融资平台,推出大棚贷、垦荒贷、活体贷等14款金融产品,为各类生产要素提供线上登记公示、交易撮合、融资对接等服务,形成线上流转交易融资网络平台和线下农村生产要素流转服务中心闭环服务机制。

做好农旅融合文章。以“绣花功夫”全县域布局花卉园林景观,打造“百亩荷塘”“杜鹃花海”等农旅打卡点,建设连接文心兰、百合基地和鲤鱼溪景区的产业走廊、景观长廊,推动一产“接二连三”,游客一年四季皆可“观花海、逛花市、赏花艺、过花节”。

创新“联村联社”模式。统筹地域相邻、人文相亲、业态相通的行政村成立联村党组织,促进行政村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联合振兴转变,形成“串珠成线、连线成片、全县推进、辐射周边”的发展新局面。

“扩绿”积粮 打造可靠多元“粮库”

每年6月底,是周宁县高山马铃薯收获的时节。作为福建省海拔最高的县城,周宁县群山抱城、层峦叠翠,空气质量优良比例100%。独特的高山冷凉气候,使周宁县成为福建高山马铃薯主产区之一,2022年产值达1.5亿元,一颗颗“小土豆”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豆豆”。

“一片绿”打造可靠多元“粮库”。周宁县坚持树立大食物观,因地制宜开发多种类特色“林粮”,让绿色“粮库”成为农民增收“金库”。

育好“金种子”。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创新研发马铃薯、中华鲟、高山花卉、种猪等优质特色种质资源,筑牢森林“粮库”的种源基础。2022年,仅花卉产业就研发培育新品种86个,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实用新型专利14项、发明专利2项。

守好“米袋子”。依托丰富山地林业资源,深耕高山锥栗、马铃薯等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做大绿色“粮库”。比如,积极推广“马铃薯+葡萄”“马铃薯+猕猴桃”“马铃薯+茶园幼苗”等套种模式,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推动“小土豆”变成“大粮仓”。

托好“肉盘子”。依托广阔林下空间,深入挖掘鸡、牛、猪、兔、蜂等“土特产”资源潜力,推广“果-禽-蔬”“猪-沼-茶”等绿色立体循环发展产业模式,统筹配套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养殖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

“固绿”汇碳 打造优质稳定“碳库”

早在2021年,周宁县国有林场一期减排量成功在福建省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交易,实现交易收入138.3万元,成为宁德市首个实现成功交易的林业碳汇项目。2022年,周宁县国有林场“卖碳”13.6万吨,实现交易收入一百多万元,引导后洋村、苏家山村等9个村卖出碳指标3.4万吨。

“一片绿”催生新动能。周宁县深入落实“双碳”目标,优化产业能源结构,着力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以林业碳汇资源为切入点,创新推出“碳汇贷”,为县域范围内拥有林业资源的农户、村集体经济组织、新型农业主体、小微企业等提供专属金融产品,切实把生态资源量化为林农手里的“真金白银”。

开发普惠碳汇项目。探索建立县域林业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群众自愿”的原则,面向广大群众对列入禁伐的商品林进行碳汇开发,进一步推动实现“不砍树也致富”目标。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以龙潭工业园区“退城入园”为契机,设立3000万元产业发展基金,推进18家企业完成技改搬迁,力促传统铸造业迈向绿色化、智能化。推进落地抽水蓄能电站等一批绿色能源项目,节约系统标煤30.91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1.82万吨,加快推动区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植”此青绿,养绿、兴绿、扩绿、固绿。周宁人用“一片绿”读懂厚重的森林“四库全书”,走出一条绿色发展路径。来源:2023.8.4中国改革报02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