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仙游县布局循环产业推动绿色经济发展

2022-12-14 11:49:29 来源:改革网 闽站讯

改革网讯 仙游县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县域资源回收基础优势,以循环经济园区为载体,培优扶强龙头企业,构建循环回收体系与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努力开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仙游经验、仙游方案。

基本情况

在循环经济引擎的强劲带动下,2021年,仙游地区年生产总值达到558.34亿元,实现循环经济产值143.5亿元,实现“贫困县”向“全省县域十强”的华丽蝶变。仙游县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生态仙游、规划先行”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旋律、主基调,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系统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和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持续完善,“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初步显现。

主要做法

(一)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做好变废为宝文章。长期以来,仙游地区具有从事经营废塑料、废铁、废纸回收的传统,目前全县形成了以塑料为主、兼营废旧电器、废旧金属、废旧玻璃等综合回收市场体系。以郊尾镇为中心的再生塑料回收网络辐射福建、广东、浙江、江苏、江西等省。资源循环利用的理念深入人心,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现实基础良好,努力将面广量多分散的粗放经营模式与环境污染管理的棘手难题转化成助推循环经济发展的区域优势,构建起“资源—产品—废物—可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立足区域,积极培育具备规范收集、安全储运、环保分拣等回收综合服务能力较强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建立健全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设施适用、服务功能齐全、管理科学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推动建立副产品和废弃物信息共享平台,构筑废弃物资源化通道,资源得以整合、流程得以减少、效益得以增加、污染源得以有效控制,园区物质流和价值链进一步延伸。面向全国,引导赛隆科技等企业提前布局可再生资源回收,在全国多个城市设立回收站点,拓宽废旧塑料瓶及废旧衣物进入回收再利用体系渠道;引导海安橡胶建立产品下游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及信息平台,主动承担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和资源化利用责任。

(二)培优扶强重点领域龙头企业,凝聚绿色生产合力。围绕重点产业,瞄准目标企业,强化主动招商、开放招商,引进赛隆科技、海安橡胶等创新型龙头企业,持续策划、生成、建设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高、投入产出效益明显的项目,初步形成具有仙游特色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条。总投资达229亿元的华峰绿色纤维产业园等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建成后将形成年产80万吨高品质、差别化再生纤维生产规模,是全球单一产能和规模最大工厂,将同步带动华东区域产业链上下游发展。海安橡胶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坚持创新驱动与绿色发展,持续加大全钢巨型子午线工程轮胎技术研发投入,强化绿色供应链管理、绿色生产、绿色回收和绿色信息披露,健全绿色采购、供应商评价、供应商稽核等标准化管理制度,推动绿色生产全过程落实。

(三)大力支持循环园区建设发展,增强区域协作动能。以“两区一基地”为主要平台,坚持“比较优势、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建设和发展思路,有序推动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改造,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产业体系的构建。仙游经济开发区以循环化改造项目建设为核心,积极发展绿色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已基本形成了纺织鞋服产业、石化下游产业和再生资源利用产业等三大主导产业为特色的产业结构,荣获福建省第三批绿色园区、第三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仙游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依托郊尾镇350多家废旧塑料回收企业,40多家塑料加工企业,聚焦塑料回收再生利用、改性材料、塑料制品三大领域,重点发展塑料母料、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工程塑料等产业,着力打造海峡西岸最大的再生塑料园区。仙游县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基地围绕再生资源规范化交易和集中化处理,逐步健全集中回收—加工—再生循环链条,实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有序运作和有效循环。“两区一基地”锚定循环化发展目标,持续提升区域协作能力与企业关联度,充分延伸产业链条,资源互通、产业互动、优势互补的产业集聚效应逐步放大。

(四)推动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发展能级。纺织行业作为我省传统优势产业,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找准转型升级的着力点。仙游县将绿色环保纺织材料作为纺织行业的主要发展方向,逐步重组、整合现有企业资源,大力推进产业链强链升级,引导赛隆科技等产业链“链主”企业和组团项目集聚,构建起高水平、专业化的产业链、供应链。多渠道、多维度推进产业链补链,通过招商引资活动直接推动鑫瑞新材料、泰景建材、汇"供应链项目、3C产业园运营平台、仙作5G直播应用中心、益明科技物流仓储等10多个项目及相关企业入驻园区,或与区外企业建立联盟,跨行业、多产品相互交叉的“融合化”“集群化”特征更加明显。绿色纤维产业链条日益完善,经循环再生的再生涤纶长丝、再生复合丝等绿色产品,直接输送向产业链下游织造、染整企业,上下游产品有效衔接,绿色制造业由点及面、协同发展的良好生态持续巩固。绿色纤维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示范作用不断彰显,逐步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国家战略级的纺织化纤新材料千亿产业集群,实现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发展。

取得成效

(一)深化技术创新实践,鼓励绿色生产。实施“产业结构优化、企业创新主体、交流合作提升、创新平台搭建、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基地培育、聚智引才激励、中介服务建设、知识产权创造和民生科技惠民”十大科技创新工程,以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支持企业不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开发应用先进适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优化工艺流程和产品结构,建立节约型绿色经营模式。推动生产废弃物和污染物源头减量,实施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强化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统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积极开展垃圾整治和环境治理工作,提高园区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率,逐步实现污染物低排放。产业特色明显、生产清洁高效、资源循环利用、环境生态良好、管理服务完善的循环经济园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华峰绿色纤维产业园建成全球首套废旧聚酯纺织品连续熔体高效解聚及再生中试生产线,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降低20.7%,能耗降低28.5%,耗水减少28.8%,项目总体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海安橡胶入选福建省绿色制造示范绿色工厂名单,工厂内部固体废弃物能够实现100%回收。

(二)提升综合利用效率,推进绿色用能。注重能源集约节约利用,仙游经济开发区在完成全部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改造的同时,积极推动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项目建设。与热电分产相比,近几年来园区内环境空气污染物排放明显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从251.68吨减至136.9吨。着力开发绿色新能源,稳步构建低碳、绿色、创新的新能源利用体系,仙游抽水蓄能电站、全省首个内陆风力发电场——仙游草山风电场等多个清洁能源项目落地建设;科学开发生物质能,仙游垃圾焚烧发电厂一期正式投入使用,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并举,有效解决填埋占地、污染地下水等问题。华峰绿色纤维产业园通过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园区电力消费支出方面从原先的每月3000万降至每月1000万,深度激发企业生产动力,提升产品内在绿色价值。

(三)强化财政资金支持,发展绿色金融。深化实施木兰溪流域生态补偿,完善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机制,2020年以来下达生态补偿资金8866.45万元。落实省政府以奖促补机制,有效推动地方落实流域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完善流域建立绿色信贷业绩综合考评工作,鼓励支持金融机构加大绿色信贷投放。注重绿色发展,2020年以来节能环保财政支出达4.82亿元。鼓励金融机构加大绿色金融发展速度,加大对绿色产业、重点绿色企业融资支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仙游农商行与县林业局合作开展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扶持林业经济发展,目前仙游农商银行存量“聚宝林”林权抵押贷款25笔共计1616.12万元。发挥融资担保公司增信功能,两家林业企业办理“白名单”融资担保贷款,合计贷款300万元。加强银单合作,县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探索开发工商业+农户模式的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贷款,已放款6笔共计366.90万元。兴业银行以分布式光伏贷(工商业+农户)作为突破口,于于2021年12月落地辖内首笔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工商业项目贷款,涉及2个子项目,合计金额470万元,总装机规模约1.6MW。

借鉴价值

从全省循环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仍面临重点行业资源产出效率不高,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规范化水平低,回收设施还需补短板、优布局,大宗固废产生强度高、利用不充分等突出问题,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再生资源利用水平的需求十分迫切,且空间巨大。

(一)坚持资源循环化利用方向。推广绿色生活理念,构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完善废旧物资回收网络,提升再生资源加工利用水平,促进再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以粉煤灰、煤矸石、冶金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等大宗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为导向,构建固废规模化处理产业链,全面提升全社会资源利用效率,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二)坚持产业绿色化发展方向。加快推进工业绿色改造升级,积极创建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企业,加速打造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产品绿色制造体系。聚力开放招商、强化项目带动、鼓励技术创新,结合地区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持续放大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打造绿色高效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形成布局合理、产业衔接的循环型工业体系。

(三)坚持能源低碳化转型方向。突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我省风、光、水资源优势,以地区自然资源为依托,推进风能、光伏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氢能等新能源开发利用,逐步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与清洁能源使用率。用好用足惠企政策工具,促进企业循环化、清洁化改造,推广应用技术先进、洁净排放、环境友好的清洁能源设备与工艺,持续完善能源管理体系。(来源:福建省发展改革委)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