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讯 近年来,福建霞浦县立足自身得天独厚的区位、自然优势,聚焦海洋经济主战场,通过“外引”快速改善现有人才结构,激活“内育”大力培育渔业产业适需人才,为建设海洋经济强县增添动力。
截至目前,霞浦县从事渔业人口达26万多人,海洋渔业技能人才162人,其中柔性引进教授1人,培养引进硕士3人,栽培市、县养殖能手3人,培育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86人。
拓宽载体平台助招引
为激活海洋经济注入“高端智力”
建平台吸纳高端人才入驻。成立国家级学会创新驱动服务站,成功吸引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逄少军等12名知名专家进站。吸引全国海洋产业链专家人才参与行业参观调研指导300余人次,2021年初步摸索出了一套大规模工业化培育大型藻类红毛菜的生产模式,建站单位实现企业销售额759万元,较上年625万同比增长21.6%,创新技术辐射海带养殖户2000余户,为养殖户创收4亿余元助力藻类产业高质量发展。
建基地力促引智成果落地。引进、选聘技术指导员,构建“人才+项目+基地”相互支撑与有机融合的创新模式。先后建成绿鳍马面鲀网箱养殖、海胆养殖等2个示范基地和20个科技示范主体,推动全县海参、大黄鱼的养殖规模扩大,总产值达百亿,带动全县相关产业链就业人数达1O多万人。
设站点有力整合人才资源。成立海上综合服务中心,聘请“大黄鱼之父”刘家富等10名专家组成海上健康养殖专家服务团,联合落户该中心的霞浦县“三农医院”七星水产医院服务站开展病害防控知识科普、水生生物疾病诊断等服务,目前共引进新品种14个,推广新技术22项,破解技术难题16个,辐射带动渔民人均增收8600多元。
做强业务培训提技能
为深耕“蓝色牧场”夯实“本土力量”
深入挖掘乡土潜力人才。通过单位推荐、协会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每3年评选一届乡土人才。2021年,全县培育66名水产领域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评聘69名渔民技术员,推荐4名具有丰富养殖经验和较高养殖技术的水产从业者参加新型职业农民专科学历教育。
悉心培养专技骨干人才。以挂促学、专才专干,引导鼓励10名水技干部挂点帮扶7家重点水产育苗企业,通过引进绿鳍马面鲀、红毛菜、海胆等9个新品种,试验推广海带冬苗育苗、三倍体牡蛎育苗等6个技术,参与制定《霞浦海参养殖技术规范》、《霞浦盐渍海带苗》等4项团体标准。
重视栽培渔业实用人才。积极组织开展大黄鱼、海参、三倍体牡蛎等养殖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提高水产高技能人才的技术水平和实操能力。截止目前,今年全县共举办水产养殖技术培训班14期,培训学员1200人次。
谋求多方合作促发展
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才力动能”
技术下乡助推乡村振兴。坚持人才下沉、服务“三农”,择优选派8名水产科技特派员开展驻村服务,问诊当前乡村振兴中的水产养殖技术难题。今年以来,水产科技特派员共入户指导172人次,现场培训255人次,受益群众达834人次。
校企合作推进种业振兴。加强我县水产种业企业与涉海高校建立更为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吸引了更多科研项目在霞浦落地生根。在涉海高校的智力支持下,霞浦县已成功培育3家省级水产良种场、1家市级水产良种场。
人才引进助力海洋振兴。积极运用柔性引才政策,柔性引进知名藻类育种科学家团队,成功攻克海带冬苗苗种培育技术,形成特色海带苗龙头产业。2021年,全县海带苗产量(盐渍)达2.5万吨,产值约3亿元,带动近5000户养殖户户均增收2000-3000元。(霞浦县委组织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