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奋勇向前绘宏图

——福建龙岩市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综述
2022-04-17 13:18:39 来源:中国改革报 丁南 翟风彩

龙岩市中心城区全景图 (龙岩市发展改革委供图)

古田红色旅游日益红火 林斯乾 摄

□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 丁南

□ 翟风彩

河畔鹭归来,绿满青山,红色龙岩万千气象新。

今年3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出台《关于新时代支持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支持福建省龙岩市以新一轮的优势构建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格局。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的龙岩市,不仅是全国著名革命老区、原中央苏区核心区,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森林覆盖率连续42年居福建省首位、全国前列。

用好红色资源,巩固绿色优势,加快促进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近年来,龙岩市不断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以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武平经验”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龙岩样板”日渐成型,占全省近1/4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地区生产总值跻身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百强榜,首次跻身全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3081.8亿元,增长7.7%;第二产业、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1%、8.9%、12.7%,增速均列福建省前三。

夯实绿色发展本底

打造全国生态样板

生态,是龙岩最大的优势。

近年来,龙岩始终把生态环保作为“一把手”工程,层层压紧压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土长制”,在福建省首创生态保护区域协作机制形成生态环境保护网,并率先在福建省实施跨省生态补偿机制、开发“智慧环保”手机App平台、使用无人机等现代技术手段对水土流失情况定期“巡查”。其中,跨省生态补偿机制争取中央和福建省及广东省补偿资金19.7亿元。

“龙岩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聚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不仅体现在经济质量上更高,更要体现在生态环境质量上更优。”龙岩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陈达兴说。

在新的历史时期,龙岩市不断拓展提升水土流失治理的“长汀经验”,龙岩市水土流失率已降至5.93%,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长汀县被列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实践》成功入选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水土流失治理“长汀经验”走向世界。

“从水土流失治理转变为水土保持,从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从长汀水土流失率转变为探索长汀模式全胜经验的指标和输出。”龙岩市水利局局长曾佑繁说,龙岩市加大力度深化水土流失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其他各县(市、区)水土流失治理向全胜迈进。2021年,龙岩主要流域优良水质比例97.4%,小流域水质全部保持优良。

生态龙岩,产业向“绿”。近年来,龙岩持续改革创新提升,被誉为“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的县域样本”的林改“武平经验”,生态“溢出效应”不断显现。

2021年7月15日,福建省首个林业金融区块链融资平台在武平县落地。“前一天申请,第二天就能收款,非常方便快捷。”已在平台上贷款30万元的林农李万斌说道。

作为中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发源地,区块链技术并非武平县在林业金融方面的首次创新。

龙岩市林业局局长张田华说,多年来,武平在全国率先推出林权证直接抵押贷款模式、林权收储担保基金、“五位一体”一站式服务和随借随还的“惠林卡”业务以及全国首单林业碳汇指数保险等,已成为龙岩市充分发挥林业产权价值、助力林农开启金山银山的“金钥匙”。其中“惠林卡”入选福建省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典型经验,受益农户已达3.4万户。

目前,龙岩全市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960.7万亩,惠及林农14.88万户,极大促进了林农增收致富。林改第一村捷文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5万元,高于全市5000元左右,居全市前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龙岩市创新推出的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模式”、武平林业资源管护和林业扶贫机制等5项举措,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众多“国字号”桂冠先后花落龙岩,可谓实至名归。

赓续红色血脉

推动文旅产业“古田红”

如果说绿色是龙岩活力的象征,那么红色就是融入这座城市血脉的独有印记。走近位于上杭县古田镇的古田会议纪念馆,庄严肃穆的革命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一件件展品、一段段红色故事勾勒出一幅闽西革命时期波澜壮阔的画面。

据统计,目前,龙岩全市共有不可移动革命文物(革命旧址)657处,可移动革命文物20,366件(套),红军标语1600条(则),革命博物馆纪念馆4家。

保护好红色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精神力量。龙岩市在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制定《龙岩市红色文化遗存保护条例》,推动出台《龙岩市红军标语保护管理办法》,编制《龙岩市革命旧址保护利用规划(2017-2021)》,采取国保带省保、县保的创新做法,将革命旧址中的省保、县保及部分革命历史价值较大的文物点与国保革命旧址捆绑在一起,获得国家和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2017年~2021年12月,共争取中央和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专项资金2.41亿元。

根植古田会议精神的红色文旅产业,近年来在龙岩持续蓬勃发展,17家A级红色旅游景区占福建省红色A级景区总量的34%。“十三五”期间,龙岩市红色旅游共接待游客4757万人次、实现收入30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3%、20.8%。2021年以来,累计接待红色旅游游客785.61万人次、实现收入36.02亿元,同比增长64.3%、61.2%。

据了解,龙岩市充分发挥古田会议的品牌力量和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的后续效应,开展中央红色秘密交通线、百里红色旅游文化长廊等沿线品牌提升,形成古田旅游区、毛泽东才溪乡调查旧址群等精品景区品牌,并优化推广特色鲜明的百里红色朝圣之旅精品线路,串联新罗中心城区红色旧址群、红色交通线永定旧址群等红色文化圣地。

与此同时,龙岩市还围绕讲好红色故事,全面立体地展现闽西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媒体和新媒体的宣传力量。推陈出新拍摄出《绝命后卫师》《古田军号》《伯公灯》等获得大奖的优秀影视作品,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红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持续打响“红古田”文创品牌。

为做大红色文化产业,传承红色基因,龙岩市积极构建以古田为轴心的97个红色现场教学点为一体的红色教育培训基地,面向全国开展红色教育培训。目前已有古田会议旧址群等7个核心教学点,26个市级教学点通过验收授牌,近百个现场教学点日渐成熟。红色培训实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全覆盖,每年超过20万人次前来培训、300万人次参加红色研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目前,龙岩市有14处景区景点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位列福建省首位。古田会址景区先后被评为中国红色旅游十大景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示范城市、全国旅游系统先进集体。古田干部学院成为中组部全国党员教育培训示范基地,国家行政学院等182家单位在古田设立了教育基地或教学点。

“‘十四五’期间,龙岩市将围绕原中央红色交通线,理清历史脉络,形成项目争取中央和省里的支持,并以古田会议为核心,以点串成线形成面的方式形成‘大古田’规划,同时做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龙岩部分等工作,助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龙岩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陈太坤说。

扎实推进对口支援

深度帮扶交出“高分答卷”

红绿交相辉映的龙岩不断焕发新动能,实现快速崛起,对口支援为其高质量发展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位于龙岩市新罗区的能源互联网产业园,目前已吸引太阳电缆、欣三元、双亚新能源等14家企业入驻,总投资约44.5亿元,其中投资12亿元的太阳电缆一期项目已竣工。短短一年时间,产业园强势崛起实现了“从无到有”,为打造“百亿电力产业集聚地”奠定扎实基础。

新罗区是龙岩市对口支援工作的一个缩影,亮眼的成绩离不开对口支援挂职干部的倾心支持。

不仅是新罗区,在龙岩市的永定、长汀、漳平等其他6个县(市、区),对口支援工作也同样出彩。永定区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度假区,并与中国文化传媒集团共建数字文化产业园、知识产权交易和维权中心,成为中国数字文旅产业发展论坛常态化举办地;漳平市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列入福建省抽水蓄能电站中长期选点规划和国家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

“事非经过不知难”。2020年,中央国家机关、央企及省有关单位共选派40名干部来龙岩市挂职。一年多来,挂职干部倾注真情、服务基层,龙岩市主动对接、密切配合,建立健全对口支援联动、工作情况报送、责任考核等工作机制,督促各级各部门扎扎实实抓好项目落地。龙岩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赴京拜访,推动对口支援的国家部委及央企来龙岩考察调研,切实摸清实情,找准帮扶切入点。国台办主任刘结一、文旅部部长胡和平等国家部委主要领导对漳平台创园和永定文旅融合项目等予以充分关心支持,对龙岩老区苏区振兴发展充分认可。

为推动对口支援政策发展红利加速转化,龙岩市委、市政府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并结合支援单位优势资源和受援地发展需求,研究制定《龙岩市关于推进中央国家机关、央企及省有关单位对口支援工作方案》《龙岩市对口支援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精心策划三年行动计划重大事项清单。

经过长期努力,龙岩各受援县均与支援单位建立了常态长效机制。新罗区与省对口支援单位建立了定期会商机制;连城县与住建部建立了“三个一”组团帮扶、人才交流、部县联席等机制;永定区与文旅部建立了人才双向交流机制,文旅部增派3名选调生到永定区任驻村第一书记。

“对口支援革命老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大举措,有幸参与对口支援工作,为龙岩老区苏区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感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龙岩市委常委、副市长牟科发说。作为从全国政协办公厅选派到龙岩挂职的干部,他到龙岩后积极转变工作方式,一心扑在岗位上,倾真情、搭体系、建平台、聚群力,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助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

脱贫攻坚“拔穷根”

念好乡村振兴“致富经”

作为老区苏区,龙岩的贫困人口一度占福建省贫困人口总数的1/4,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3万。2021年,龙岩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7%,居福建省第一;培育打造6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数量居福建省第一。如今的龙岩已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走出了一条老区苏区振兴发展的康庄大道。

乡村“蝶变”展新颜,生态宜居两相宜。龙岩持续推进生态宜居的文明乡风建设,率先在福建省启动《龙岩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条例》立法;上杭县获评福建省唯一“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的激励县”称号,上杭县都康村入选第二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2021年,龙岩市累计完成乡镇污水管网建设改造248.42公里,项目完成率248.42%,累计完成投资28,253万元;龙岩市累计完成“裸房”整治35,781栋,完成率397.57%。

不菲的成绩背后,是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的不懈努力。龙岩市、县先后成立扶贫开发成果巩固与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和乡村振兴局,制定脱贫攻坚成果工作成效考核办法,并纳入2021年市对县级乡村振兴绩效考核。龙岩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持续选派驻村第一书记,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做到挂钩帮扶全覆盖。

目前,龙岩共选派六批618名驻村第一书记,全市1548名副科级以上挂钩帮扶干部已入户走访监测对象14,365人次,安排各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018.85万元倾斜支持监测对象,实施各类帮扶措施1392项。

面对脱贫中的返贫问题,龙岩市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行“红橙黄”监测预警机制,持续筑牢“两不愁三保障”脱贫基础。截至2021年,脱贫户列入低保对象12,393户24,814人,占龙岩市低保对象的40.96%;脱贫户列入农村特困人员4598户4607人,占龙岩市农村特困人员的53.1%。

为了提升脱贫人口抗风险能力,龙岩市“无门槛、全覆盖”推进产业帮扶保险政策落地,并巩固住房安全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义务教育保障的“三保障”成果。

创新“一县一片区”建设,探索出一条片区化打造乡村振兴样板的“龙岩模式”。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乡村建设行动和特色产业发展。截至2021年12月底,龙岩市7个片区实施项目137个,累计完成投资11.52亿元,占年度计划108.29%。

“农村产业发展非常重要,龙岩在保持住粮食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产业,通过新农人协会、国有农业发展公司等促进产业发展。”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钟寿宁说。

近年来,龙岩市始终把产业放在首位,念好乡村致富经。《龙岩市“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共策划农业产业项目136个,提出稳步发展七大特色农业产业。2021年,龙岩市七大特色现代农业产业实现全产业链产值955.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00.56%,比增11.81%;龙岩市特色现代农业重点项目60个,完成投资24.88亿元,占年度目标任务的101.41%;实施福建省现代农业建设项目116个,完成投资50.07亿元,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6.44%。

创新驱动产业新引擎

经济发展“高质量”

乡村振兴阔步前行,经济发展提质增效。近日,福建省公布的2021年省对市营商环境综合考评结果显示,龙岩市位居福建省第3位,营商环境18个一级指标中,龙岩7个指标被列为福建省标杆。

打造良好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1年,龙岩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新罗区办税服务厅标准化建设成为全国首个税务系统标准化试点,长汀县被国家卫健委列为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龙岩在福建省率先开展“拿地及开工”审批创新试点、在福建省率先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集中授信业务。据统计,2021年龙岩共有22项创新举措走在全国前列,43项创新举措得到省肯定或推广。

近年来,龙岩市深入开展“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加快培育壮大“5+N”产业,形成有色金属、建筑业、文旅康养三个千亿级产业,2021年产值分别增长11.6%、12.7%、16.8%;新材料新能源产值增长33.1%;烟草、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产值分别增长11.9%、11.8%、19.3%;服务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突破千亿元。

“中共龙岩市第六次代表大会提出,要聚焦‘建设闽西南生态型现代化城市,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发展定位,围绕一个走前头、五个作示范、建设五个龙岩、强化党建这一根本保证的‘1551’总体思路,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中走前头、作示范。”龙岩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明生说,龙岩把产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引擎,深入实施产业强市战略,聚力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探索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2021年,龙岩市精准谋划一批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头招商,龙岩市与粤港澳大湾区、闽西南等地区开展招商50余次、对接重点企业150多家,新签约招商项目293个,总投资510亿元。

“龙岩市通过深化体制机制、金融、国企、放管服等改革,出台真正有针对性的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改革活力,扩大内需,带动了红色金融、绿色金融、小微金融发展。”龙岩市委改革办(政研室)常务副主任江敬荣说。

在大抓项目的同时,龙岩持续将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撬动高质量发展超越的抓手,不断增强改革的源动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福建省营商环境考评位居山区市首位。2021年,龙岩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4.4万户,增长356.7%。目前,龙岩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超350家,跨境电商企业数增长110%。

“龙岩地处山区林区,发展中有不少难关需要攻克,但龙岩拥有厚实的工业基础,通过做大做强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推进数字、新材料新能源等新业态快速成长,产业集群效应日渐凸显。下一步,我们还要加强与广州市对口合作对接,争取产业、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支持。”龙岩市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市苏区振兴发展服务中心主任严炳坤说。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龙岩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始终把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近年来,龙岩市公共财政支出八成以上投向民生领域,城镇累计新增就业超10万人;成功创建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基础教育质量居福建省前列;平安建设综合指数连续五年保持福建省前三;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五连冠”。

产业强则城市强。今天的龙岩已经发展成为一座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素质”的创新创业之城,新经济新产业快速发展,贸易投资并驾齐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面对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龙岩将趁势而上,扎实推进生态立市、产业强市、创新兴市、依法治市、幸福龙岩建设五大关键工作,推动新一轮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龙岩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陈厦生说。

来源:2022年4月17日《中国改革报》04版

[责任编辑:林奕 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