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助力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

2019-08-26 10:00:00 来源:本网专稿 

四川省成都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力争在新时代继续走在前列


成都是一座拥有23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外揽山水之幽,内得人文之胜,孕育了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从都江堰水利工程到“南方丝绸之路”,从世界第一张纸币“交子”到改革开放后全国第一张股票、第一家产权交易市场……每一次改革,都演绎着成都革故鼎新的生动实践;每一次改革,都凝结成镌刻城市荣光的历史年轮;每一次改革,都让成都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近年来,成都市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围绕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纵深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保持改革韧劲统筹谋划推进

成都市始终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改革定力,保持改革韧劲,统筹谋划推进,聚焦聚神聚力推动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着眼融会贯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坚持把深学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作为政治任务,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吃透精神实质,领会核心要义,不断增强推进改革的自觉性主动性坚定性。每一次中央深改委(深改组)会议召开后,市委常委会都及时传达学习会议精神,研究贯彻落实意见。每一次市委深改委(深改组)会议上,都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进行集中学习,对表中央、省委改革部署研究制定全市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任务和改革方案。

着眼精准精细,全面落实重大改革任务。第22次市委深改委(深改组)会议审议出台了159个重大改革方案,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专项小组会等审议出台235个专项改革方案,中央和省委出台的专项改革方案已全部对接落实,搭建起全市改革主体框架。强力推进中央和省级部署在成都的273项重大改革试点、200余项形成制度性成果,全国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试点成为“国家样板”,校园足球改革、崇州市“农业共营制”“林业共营制”、成都自贸试验区“首证通”试点经验被中央改革办向全国推广,推出“菁蓉镇”等10个改革示范点位,3个示范点位经验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5个示范点位成为全国现场会考察点。先后召开产业发展、社区发展治理、国资国企改革、新经济创新发展、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等30多个改革专题会议统筹推进各领域改革工作,市委中长期改革实施规划确定的869项具体改革事项完成825项、完成进度为95%。

着眼聚势聚力,系统总结推广改革经验。对各领域改革经验进行系统总结,大力宣传推广改革成果,11个改革试点经验入选省委深改委向全省推广的《四川改革试点典型案例集》,2个改革案例和6名先进个人入选“寻找2016四川十大改革转型发展案例暨十大科技创新改革人物”,13个改革试点经验被“人民网·四川改革试金石”专题报道,《全国改革情况交流》《四川改革动态》《四川改革专报》等刊发成都改革经验150余篇、连续5年位列全省第一。先后通过中央、省、市各大主流媒体进行改革宣传报道1000余次,结合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开展了系列宣传活动,营造了支持改革、理解改革、参与改革的浓厚社会氛围。

着眼落地落实,持续强化改革督察督促。构建分级分层督察督促体系,制定《市领导直接抓方案落实清单》,市委主要领导率先垂范做到“四个亲自”,各位市领导切实履行主体责任,结合“全面落实年”“‘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现场办公会”等开展改革专项调研督导500余次。先后对省委、市委深改委(深改组)审议出台半年以上的专项改革方案和重大改革试点开展五轮“清单式”集中督察评估,每年对市委改革办直接抓的改革试点联系点开展两轮实地调研。在全国率先探索形成专项改革方案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委托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开展10余次评估,提升了改革质量效果。

着眼常态长效,建立健全改革推进机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改革落实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改革认识论方法论进一步完善改革推进机制的实施意见》《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及其专项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规范》《关于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激励改革创新干事创业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指导性文件,建立健全了改革推进落实责任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对接、改革考核、改革片区经验交流会等制度机制,构建起全过程、高效率、可核实的改革推进长效机制。建成运行“成都全面深化改革信息化平台”,实现改革主体责任具体化、进度掌控精准化、督察评估多样化、经验推广集成化、工作推进协同化。

着力重点领域出亮点出实效

成都市委紧紧扭住标志性和支柱性改革,特别是中央和省委部署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以财政预算、国资经营评价、土地资源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清单管理和动态调整、企业扶持激励“五项制度改革”为中心,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有效提升了改革的现实穿透力和发展实效性。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城市工作要求,深化“三规合一”规划改革试点,优化拓展城市空间,推动城市跨过龙泉山脉向东发展,打造空港新城、简州新城、淮洲新城和简阳城区各具特色的四个城市组群,实现城市发展格局由“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坚决打破圈层结构,将中心城区扩大至“11+2”的范围,形成市域“中心城区+近郊区”空间层次,带动中心城区规划管理、资源配置、政策制度等体制机制“一体化”变革。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差异化发展策略,从空间布局角度推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为功能品质优化、城市能级提升提供空间载体,夯实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的发展基础。

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经济工作组织方式,由过去以GDP为核心转向以构建产业生态圈、创新生态链为核心,分类制定“5+5+1”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着力构建17个产业生态圈,强化生产要素供给、公共技术平台、生产生活服务设施等协同配套,以产业链垂直整合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优化产业园区布局,制定投融资服务、优质要素保障等配套政策,实现产业错位和集聚发展。推动要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实施“成都产业新政50条”,全面推进以产出为导向的土地资源配置制度改革,创新土地、能源、制度等要素供给方式,完善集成整合、协同配套、精准高效的产业发展政策体系。全面推进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预算制度改革,创新政府投融资机制,转变财政投入方式,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贯彻落实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战略部署,发挥成都“主干”引领辐射带动作用,构建区域协作成本共担利益共享机制,推进“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中心+网络”等新发展模式,加快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和五大经济区协同发展。

厚植竞合优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坚定落实省委“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召开全市对外开放大会,统筹推进战略通道、开放平台、营商环境建设,联动推进外经外资外贸外事发展,全方位重塑对外开放新格局。依托“一市两场”打造国际航空枢纽,开通国际(地区)航线118条,1月~6月旅客吞吐量2734万人次,增长4.7%。围绕打造国际铁路货运枢纽,全力建设向西和向南国际战略通道,西向通道已形成北中南三线并行的网络格局,南向开通经钦州港至东南亚的东盟海铁联运班列、经凭祥至越南的东盟国际铁路通道,将实现对东盟国家全覆盖。

深化创新驱动,培育转换城市发展动力。深入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和军民深度融合创新“两个通道”,在全国率先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设立20亿元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出台“军民融合十条”,率先推出军民两用技术联盟、军品认定和准入标准两项重点改革,国务院全国推广的36条全面创新改革举措,有9条由成都探索形成,位居全国8个试验区之首。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聚焦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绿色经济、创意经济、流量经济、共享经济“六大经济形态”,培育服务实体经济、智慧城市建设、科技创新创业、人力资本协同、消费提档升级、绿色低碳发展、现代供应链创新应用“七大应用场景”。

完善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横向推进战略重组,市属国企由20户重组为13户,完成教育、医疗、城市绿道等10余户专业化公司组建,企业平均规模由451亿元上升为983亿元,兴城集团迈进中国企业500强。纵向推进“瘦身健体”,将各企业集团管理层级缩减至三级以内,同一层级内相同业务板块公司原则上只保留1户,目前已将83户市属国有房地产企业整合为两户,低端无序竞争大幅减少。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严格明晰“三会一层”权责边界,初步形成党委会定向把关、董事会科学决策、经理层高效执行、监事会有力监督的决策程序和运行机制。全面推行以效率为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构建完善国资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推进市属国企由政府平台公司向市场经营实体转变,着力实现降负债、降成本、提效益、提能力。

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围绕市场主体发展的痛点、堵点、难点,以深化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各项制度综合改革为突破,加快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和国际竞争新优势,努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全面推进以成长为导向的企业扶持激励制度改革,对标国际标准改革行政审批流程、市场监管制度、司法产权保障环境,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完善梯度培育政策供给。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和“网购式”审批服务,实现96.5%审批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网上办实现率85.7%,最大限度减少企业和群众办事成本。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召开全市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大会,出台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25条、7个配套实施细则以及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开展解决民营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专项行动,在全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试点,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完善外商投资机制,出台一系列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营造稳定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中国—欧洲中心”入驻欧洲国家驻蓉机构41家,落户成都市世界500强企业达285家。1月~6月进出口贸易增幅居副省级城市第一,新增实际到位外资70.05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0.6亿美元。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