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推动全面发展

2019-07-11 20:55:00 来源:本网专稿 

献真情“八仙过海”显神通

在延长县安沟镇高家川村的蘑菇大棚内,40多岁的刘延平正给菌棒洒水,见到记者,他乐呵呵地指着一片菌棒说,正在试种杏鲍菇、灵芝新品种,试验平菇的生料养殖。

刘延平介绍,自己3年前还天天等政府给补贴,欠了几万元外债,整天喝酒惹事,闹得四邻和家庭都不安宁。村第一书记卢继霞上任后,天天上门堵他,早上来,晚上走,讲政策说人生。连着几天的帮助、教育,他被卢继霞的真情打动了,决心要靠劳动摆脱贫困。随后镇里帮他建起了蘑菇大棚,请来了技术人员。

安沟镇政府包片干部郝宏建说,刘延平不仅自己摆脱了贫困,还成了养蘑菇的能手,帮助身边15个贫困户种蘑菇,成立了蘑菇合作社。

除蘑菇大棚外,刘延平家还有4亩苹果树。“只要自己肯卖力,就不会再贫困。眼前有蘑菇,长期有果树,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刘延平满脸喜悦地说。

在延安,各路扶贫队伍真诚献爱心、献真情,各显神通。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证监会和中国盐业总公司3家中央企事业单位定点帮扶3个国定贫困县。2012年以来,陆续帮助建设了现代农业示范园、蔬菜大棚、改善基础设施等。2018年直接投资项目13个,总投资883.25万元,引进项目9个,引资1760.9万元。

延安合力团2018年确定扶贫项目15个,高校结对帮扶13个县区,建成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实习基地、培训基地等25个。开展电子商务、就业创业、乡村教师等各类培训;医疗机构对口帮扶市中医院和13个县区医院,省际省内三级医院派驻专家共计431人培训县医院医务人员,开展义诊,帮助受援医院新建设临床专科25个,开展新适宜技术162个,开展新项目103项,获评二级甲等医院11个。

苏陕结对帮扶建设64个产业项目和4个人才支援、资助及劳务输出项目,使14,845名贫困人口受益。

稳提升经济社会大发展

记者驱车在延川、延长、宜川采访,每一处深山老区的村庄,都有柏油路、水泥路通达,村庄每一处都整洁如新。当走进延川乾坤湾古里村刘占明、毛金兰家里时,老两口居住的小院、窑洞干净整洁,就连门外的厕所也是瓷器洁白,能冲水,无异味。他们家对面就是村委会。

开放式的村委小院,只有低低的围栏,这既是村委会,也是一个健身广场,院内安装了各式的健身器材。村第一书记马瑶说,扶贫不仅要帮扶老百姓脱贫,还要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为此村里建了人民澡堂。澡堂内还有洗衣机,群众洗澡的同时还可洗衣服。毛金兰说:“现在吃不愁、穿不愁,看病能报销,还能在家门口洗澡,以前洗澡可不容易了,要去县城。”

在宜川县最偏远的集义镇,属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是自然条件差的贫困重灾区。镇长高琪智介绍说,辖区里两条沟,面积大,山道远,镇里将基础设施建设与脱贫攻坚相结合,通过乡村道路、过水桥、供水工程、人畜饮水工程建设与养护,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让脱贫更有保障。

申均明说,延安的脱贫攻坚不是单纯脱贫,而是以脱贫攻坚为抓手,统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基础设施得到全面完善,3年建设通村公路3005公里,完成农村饮水工程2913处,通信、广电网络覆盖所有乡镇,广播电视实现村村通,人居环境实现了“七改三清三完善”(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厕、改圈、改灶;清理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生产废物;完善资金投入机制、基础设施管护机制、村组自我发展机制),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贫困入口人均纯收入达到9789元,教育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显著提高。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在延安的贫困人口中占有37.01%。这些贫困人口因丧失部分劳动能力,有些需要常年支付医疗费用,被病魔拖进了贫困的深渊。脱贫攻坚以来,延安加强对建档立卡贫困个体的救助,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应保尽保、应扶尽扶。延安市医保局待遇保障科负责人寇晓艳介绍,为确保医保扶贫政策更加符合实际,通过调研,对全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三免一提一降五保障”倾斜政策。实行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减轻了贫困人口住院垫付资金的压力,贫困人口看病不再愁、不再难,不仅感受到政府的温暖,也增强了他们战胜病魔走出贫困的信心。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