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2019-06-26 03:24:06 来源:本网专稿 

什么抑制了居民的消费 

要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因素影响居民的消费。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彦斌从传统经济学理论说起,“居民的消费水平跟可支配收入、资产的财富效应和预防性储蓄有关。”

先看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数据显示,2014年~2018年,全国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从8.0%逐步下降到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速从10.9%逐步下降至6.9%。与此同时,从消费结构来看,我国居民消费倾向趋于保守,必需品与非必需品消费的增速差距正在慢慢拉大。 

“收入下降时肯定会首先削减非必需品消费。”陈彦斌认为,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中国居民的收入增速不错,但没有大幅度跑赢 GDP的增速,这意味着难以有效支撑消费继续快速增长。

再看资产的财富效应。陈彦斌说,“大量研究表明,中国的股价上涨和房价上涨,财富效应是很小的。与收入相反,债务对居民消费具有抑制作用。现阶段,房价大幅上升对中国居民消费的抑制作用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伴随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居民持续加杠杆购房,导致杠杆率从2008年的18%上升至2018年三季度的51.5%,居民债务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超过100%。受此影响,居民消费意愿明显下降。 

最后是预防性储蓄。陈彦斌将教育、医疗、养老比作压在消费者身上的“三座大山”。“教育、医疗和养老所带动的消费确实存在,但在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托儿育幼需求增长的情况下,居民支出负担较重,预防性储蓄制约了居民消费的稳定增长。” 

“中国居民和欧美国家居民储蓄率曲线是截然相反的形状。”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陈斌开进一步分析说,欧美国家人的储蓄率曲线是“倒 U”形状的,中年的时候储蓄率往往最高。而中国却恰恰相反,储蓄率曲线是“U”型的。“中国的居民,买完房子之后,忙小孩的教育,到中年时,储蓄率变得很低,无形中挤占了消费。”

跳出经济学的理论框架,立足我国的实际国情,还有哪些因素限制了居民的消费?

吴雪飞谈道,从消费供给来看,我国优质产品和服务供给仍然不足,难以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需求。一方面,国内消费品的品质有待提高;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品牌意识和品牌建设能力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居民更愿意买国外产品。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群体,由于政策约束,他们的消费被抑制。”陈斌开注意到,因为相关制度的限制,导致这部分群体没有办法在大城市获得教育和医疗,只能把钱存起来。 

国内消费潜力如何释放 

与会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消费作为经济发展中的慢变量,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具有长周期的特点。

这就意味着,既要久久为功,持续优化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稳步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夯实消费长期可持续增长基础;又要精准发力,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市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加优质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优化消费环境,有效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的同时,积极吸引国际游客消费。

首先,要让老百姓“能消费”。要持续增加居民的收入,持续提升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占比为60%左右,低于发达经济体70%以上的水平。因此,需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探索建立个人所得税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

陈彦斌强调,真正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需要发展模式的改革,而不只是税制的改革。

“尤其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陈彦斌解释说,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一般低于低收入群体,所以贫富差距的扩大会使得居民整体消费倾向趋于下降,从而减少全社会的消费。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前20%高收入居民组收入为后20%低收入居民组收入的10.97倍;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虽有缩小,但绝对差距仍然较大。 

其次,要让老百姓“愿消费”。要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加快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培训托幼等产业发展,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吴雪飞建议,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支持自主知名品牌建设。 

再次,要让老百姓“敢消费”。要解决“后顾之忧”,改善消费预期。这就需要深入推进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具体包括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内容。 

此外,挖掘消费潜力也离不开消费环境的优化。在吴雪飞看来,应加强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同时,健全消费者维权机制,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加大消费者权益保护力度。

在吸引消费回流方面,刘刚建议,探索建设市内免税店,允许国内居民出境前在市内免税店限额购物预订、出境后或者进境时在口岸隔离区内提货。吴雪飞建议,加大购物离境退税政策实施力度,简化操作流程,积极吸引境外游客在华旅游消费。 

最后,消费率越高越好吗?专家们在讨论中认为,更应该关注消费率背后的内在逻辑,欧美国家的消费率达到75%~85%,但依旧面临很多问题。 

“通过讨论,我们回答了一些疑问,也留下一些新的命题。”杨禹在最后作总结时表示,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管是政策制定者,还是理论研究者,以及一线实践者,将一起继续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既要保持耐心,又要有紧迫感;既要看到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又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难题;既要在发展举措上做出改变,又要用改革动作来回答这些命题。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