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这是来自全国两会的“信用之声”

2019-03-11 13:09:33 来源:本网专稿 

应用领域逐步拓宽

“信用方案”相继提出

359万名失信被执行人慑于联合惩戒履行了还款义务,各类案件的执行金额超过4.4万亿元;清理各类欠税100亿元;2018年全年为农民工讨薪160亿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案件大幅度下降40%以上……数据的背后不难看出,随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各个领域逐步深入,社会环境和营商环境的日益改善。代表委员们也结合自身所在领域,提出了相应的“信用方案”。

在建设工程领域,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方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主席熊建明建议,通过行政手段加强对建设工程发包人在招投标、合同执行、合同竣工验收和结算等环节的监督。建议建立建设工程领域的发包人失信黑名单制度,让承包人可以通过投诉、举报等维权方式及时维护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处罚有效遏制和减少发包人有意拖欠工程款,有意拒不结算的违约失信行为,营造诚信守约的社会氛围。

在教育领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聚焦学习类APP,建议借鉴直播平台的管理经验,通过实施平台所在地备案制度,对学习类APP实现实时监管。备案标准、监管要求和奖惩治理实行全国“一盘棋”,建立全国统一的数字教育资源治理协同机制,借鉴直播平台相关管理要求,给予警告、停业整顿的处罚,并建立全行业黑名单制度。

在解决骚扰电话问题上,全国人大代表李光宇表示,因商业推销电话导致的社会问题,不仅限于干扰群众的正常生活,还有演变成电信诈骗、公民信息泄露等违法行为的趋势。他建议,加大对电话推销行为的惩处力度和震慑力度。比如对查实的违法进行电话推销的行为主体处以高额罚款,对有严重后果和影响的,可考虑刑事处罚,必要时将情节严重的经营者列入失信档案。

持续打击假冒伪劣

重点整治农村地区

“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即将来临,每年全国两会也自然少不了关于“打假”的声音。记者梳理发现,从2014年开始,“打假”已连续6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相关表述也逐渐严厉。

3月5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局长张茅在“部长通道”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围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给出了市场监管总局的下一步举措。第一,抓住重点领域,特别是食品、药品、儿童、老年人用品等重点领域。第二,要依法严格监管和实行最严厉的惩罚,要在这方面创新一些制度,比如巨额惩罚制度、内部举报人制度。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就是没收和全部销毁被发现的假冒伪劣产品,使得假冒伪劣制造者付出付不起的成本。第三,加强企业的自律和社会共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假冒伪劣产品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要经过不懈努力、打持久战,逐步减少假冒伪劣,做到“天下少假”,让消费者少一分担心,多一分放心。

假冒伪劣产品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严重干扰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尤其在农村地区,已成为“山寨”“三无”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目前,由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共同推动的“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正在进行中。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二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唐俊杰在《关于改善农村集贸市场商品流通和服务质量的提案》中建议,进一步强化农村市场监管力量与服务能力建设,大力开展农村集贸市场专项整治。推动各农村集贸市场建立健全管委会、业主委员会和监督员队伍,发挥市场管理方、经营者和消费者主动参与市场日常管理和监督反馈工作的积极性,共同服务农村消费者;组织开展农村集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通过联合执法、统一收缴、公开销毁等手段,对假冒伪劣、三无产品和虚假宣传进行有效打击,对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私搭乱建等公共安全隐患进行摸底排查,将专项整治成果及时在市场公示并向社会通报,同时,加大对典型问题、典型案件的惩戒力度,充分发挥信用监管的震慑作用。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