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部分经济高速增长地区已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北京、上海、天津、江苏等省市2017年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元。发达地区的人民群众对民生领域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不断追求更高质量的教育、卫生、文化服务以及更高标准的衣食住行等生活需求,这些地区的发展任务已经不再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而是基本实现现代化。
在不断提高的需求推动下,民生领域也要直面呼应中高端的服务需求,推动消费主导、服务业引领、二三产业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是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经济运行特征的判断。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产生新问题新挑战、实体经济面临困难、就业压力有所加大、市场微观主体活力不足、产业升级相对滞后,这些“忧”是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必须闯过的难关。激发国内旺盛的服务需求,引导民生经济不断发展,是我国坚持从国情出发以不变应万变的坚实路径。
在提升质量方面,《行动方案》坚持“创新机制、提升质量”,按照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目标,提出了提升教育服务内涵质量、发展优质医疗资源、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加快智慧广电发展、推进多种旅游业态发展等行动措施,从各领域提出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科学合理梯次推进民生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将与年初10部门联合推出的《进一步优化供给推动消费平稳增长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方案(2019年)》一同发挥引领民生市场壮大发展的强劲作用。高质量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不仅能够更好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拥有更多获得感,还能使我国经济在民生提质增效过程中释放强大的消费动力,提振市场信心、国民信心和国家信心。
体现改革强大决心
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不均衡不充分与公共服务供需错配、结构失衡有关,供需错配受制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尚不到位,结构失衡受制于多部门、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国家“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调查问卷显示,虽然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政策力度大、财政投入大,但实际公众对教育质量、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性住房、养老床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社区服务等感知度和满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行动方案》从推进公共服务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出发,既要求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优化资源配置,以人民群众需求为根本导向和出发点,对现有公共资源功能整合和布局优化;又要求创新服务提供方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多部门分工协作、全社会协同推进的局面。同时,还强调要破除体制障碍,努力缩小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群体之间的制度性差异,完善各项服务领域的标准,以国家标准引领地方、行业标准,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效益和群众满意度。在此基础上,《行动方案》针对“补、强、提”三个层次的行动任务,提出了加强统筹、推进项目、扩大投入、强化监管、培养人才、实施考核等具体保障措施,并明确了各部门的任务分工,推动形成齐抓共管、共同落实的工作机制。只有坚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设施保障与能力建设两手抓,坚持设施建设与运行同步推进,才能促进各项公共服务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公共资源配置和运用更加合理规范、社会领域公共服务更加统筹发展。
让我们拭目以待、共同努力,在《行动方案》的协调引领下,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实招来实现“强民生、聚民心、振国力”的实效。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社会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