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的实招来实现“强民生、聚民心、振国力”的实效
□李璐
日前,国家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出台的《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是在我国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征途上,直面实际问题、满足核心诉求、应对全新召唤的社会政策组合拳,旨在通过公共服务满足社会需求、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和谐、焕发社会活力。最终,一个稳定和谐有活力的社会将焕发出强大的创造力和消费力,民生需求的满足将带动民生经济的持续发展。
公平正义的核心追求
基本公共服务是民生保障的基础。从“十二五”时期开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经逐步搭建起来,但仍然存在硬件、软件配备不达标,相关保障不到位的问题,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服务网络需要进一步织密扎牢。从《“十三五”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落实情况来看,一些地区仍然存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未达到“底线要求”,设施设备疏于管理、过于陈旧,甚至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承诺向全体国民提供的满足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基本公共服务网底兜不住、托不牢问题,将直接降低人民群众对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获得感,甚至影响人民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公信力,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行动方案》首先从“补齐短板、保障基本”入手,按照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的目标,提出了一系列有目标、有任务、有保障措施的行动任务,将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着眼点放在“雪中送炭”上,强调关注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和薄弱环节,将兜牢底线、补齐短板、编密织牢民生基本保障网作为核心任务。这既是基于对我国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基本国情的客观认识,也体现了社会政策托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政府责任,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
满足多样化多层次需求
随着我国社会发育和社会动员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技术的广泛应用,客观上社会各界对公共决策、公共事务管理等的参与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主观上人民群众组织化或个性化的参与意愿不断提高,这就对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领域公共政策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年来,伴随社会结构变化和政策影响,人民群众的民生需求不断发展更新、有所侧重。第一,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效应持续显现,2016年~2018年出现生育小高潮,伴随而来的托育服务和学前教育需求猛增;第二,随着人口老龄化态势不断加剧,养老、健康等相关系列服务需求持续旺盛;第三,社会对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旅游、网络休闲等服务需求激增,对公共资源和设施配套的客观要求日益显现。但目前我国资源财力总体有限,在改善民生各领域方面不可能均衡着力。所以,要把有限资源用来解决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能关乎百姓福祉的突出问题,尤其是与基本公共服务相连互通的领域。
《行动方案》第二部分聚焦“补强弱项、扩大供给”,按照市场化、多元化、优质化的目标,着重从托育、普惠性学前教育、社会办医、社会养老、老年人健康、家政服务、社区助餐、文化旅游、有线电视、体育健身等方面提出了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的行动任务,通过进一步完善非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提升服务供给和保障能力、增强服务弱项,不断提升服务功能,积极回应社会需求和群众呼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