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离古训 同仁堂遭遇“诚信危机”

2019-02-18 10:00:00 来源:本网专稿 

【疑问】

为何多次陷入“诚信危机”

事实上,此次爆发的“蜂蜜事件”并不是同仁堂第一次陷入“诚信危机”。

记者在梳理中发现,2015年1月,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30款蜂蜜商品比较试验结果》,显示,同仁堂汪氏百花品牌蜂蜜检出重金属元素;2016年5月,有媒体对8款蜂蜜测评进行测评,其中百花和同仁堂麦卢卡蜂蜜涉嫌造假;2017年,有媒体报道,同仁堂一年6次登上质检黑榜,涉及生产的配送产品抽验结果不合格、销售劣药等。不久后其官方发布了澄清公告称,媒体关注的一系列问题药品的生产和销售,以及药店在销售中出现的问题,均非上市公司同仁堂所为,而其实是上市公司同仁堂的“兄弟企业”。2018年2月,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65批次中药饮片不合格的通告,61家企业中也包括北京同仁堂。

对于此次“蜂蜜事件”,同仁堂方面在公告中谈道,公司将对此次事件引以为戒,在今后的生产经营中高度强化责任,特别是针对质量管理环节,举一反三,防微杜渐,全力防范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同仁堂方面亦谈到,“蜂蜜事件”是同仁堂短时期发展中粗放式管理引发的问题,因此上市公司已停止委托加工,开展整顿工作。同仁堂全系统也在进行以提升质量管控为长期目标的大检查工作。

面对同仁堂种种负面消息,不少网友都提出疑问:产品此前多次检测不合格,为何没有及时追本溯源?“兄弟企业”及加工企业多次登上质检“黑榜”,为何没有及时整顿?除了此次“蜂蜜事件”,中药饮片不合格也被曝出不合格,是否其他药品生产链也存在问题?

食品安全问题一直以来是老百姓备受关注的话题。媒体评论人马进彪认为,对于任何企业来说,如果没有主观意识的驱动,就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错误的河,但对于同仁堂来说,多次出现问题,难道这是又一次的“偶然”?显然,从时间轴上来看,这里面存在着太大的质疑空间。

【反思】

双管齐下擦亮金字招牌

1月24日,阿里健康联合阿里数据,就春节前阿里零售平台消费数据发布《春节健康消费报告》揭示了一条“有趣”的数据:在滋补保健礼盒的销售数据方面,女性消费群体购买的占比较高,65%的健康礼盒都被她们买走,而90后则是最钟爱“中华老字号”的人群。以同仁堂、胡庆余堂、方回春堂、东阿阿胶等10余个老字号健康品牌来看,90后比其他各年龄层都爱买“中华老字号”健康产品。

显然,2018年年底曝光的“蜂蜜事件”似乎并没有影响90后对“同仁堂”的选择。这种对“老字号”的坚守也透露出了两方面信号:一方面,市场上同仁堂品牌的产品,价格往往远高于同类产品的价格。这样的溢价,说明是消费者对于同仁堂品牌的高度认可。另一方面,“老字号”因其精湛的手艺或是诚信的理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代又一代人,消费者相信“百年老字号”的产品质量。

有业内人士认为,同仁堂目前的一些问题可能是部分大公司在积极扩张时所出现的通病。“在扩张期间,公司可能疏于风险控制,因此在很多细节比如物料管理方面出现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企业扩展业务不是坏事,借助品牌赋能也有利于新业务的开展,但疏于管理盲目扩张对于品牌难免会带来不利影响”。

在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看来,同仁堂等中医药行业老字号品牌与其他行业品牌不同,还承载着中医药行业的整体形象。作为一家上市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压低成本忽视中药质量,那么老字号积攒下来的美誉度会大打折扣,中医药行业的口碑亦会受损。同仁堂作为“老字号”品牌更应珍惜品牌爱惜羽翼,一旦真的失去消费者信任,那么老字号的优势也会被逐渐透支。

作为同仁堂这样的老字号来说,百年的积淀就是诚信二字,如果在诚信方面打了折扣,那么“同仁堂”也就沦为了市场上的口号,有虚无实。希望经历此次风波之后的同仁堂,能够更加重视产品质量和生产全流程的监管,双管齐下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走得更远。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