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力围剿农村假冒伪劣食品

2019-02-13 10:37:36 来源:本网专稿 

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全国各地纷纷采取措施,严厉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规范农村食品市场秩序

□中国改革报记者 刘梦雨

“娃哈哈”还是“娃恰恰”?“康师傅”还是“康帅博”?“奥利奥饼干”还是“粤利粤饼干”?……在一些乡村小超市、小商店、小摊点的货架上,不少与知名品牌包装标识、文字图案等极其相似的假冒伪劣产品堂而皇之地售卖,这些商品包括食品、日用品、鞋帽服装等。农村消费者接受信息渠道相对较少,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有限,部分不良经销商受利益驱使,这样的“山寨”“三无”假冒伪劣产品不断流向农村。

春节前夕,来自北京市农业农村局的消息显示,自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以来,北京共计捣毁制假售假窝点85个,查处案件68件。2018年12月,农业农村部会同商务部、公安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华全国供销总社等部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治理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合力推进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目前这一行动已在全国全面展开。

专项整治“大扫除”农村食品市场

“不能让农村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承接地’。”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介绍,目前,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问题依然存在,突出表现为个别“黑工厂、黑窝点、黑作坊”违法生产,使用不真实的厂名、“山寨”知名品牌误导消费者,假冒食品、“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问题时有发生,严重侵害农民群众合法权益。

为此,六部门决定对农村食品市场开展一次全面“大扫除”,集中力量打击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等违法违规行为,打掉一批生产经营“黑窝点”,处理并公布一批违法违规典型案例。要集中开展农村食品执法检查行动,坚决收缴销毁假冒伪劣食品;集中开展农村食品商标保护行动,坚决查处各类食品商标侵权假冒案件;集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线索追查行动,严惩一批违法犯罪分子;集中开展农村食品治理工作宣传行动,让农民识假辨假,曝光一批典型案例。针对农村食品生产经营链条和问题多发区域,要找准薄弱环节和工作着力点,推动打建结合,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构建起农村食品监管长效机制。

据介绍,在开展专项整治的同时,有关部门提出还要督促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许可、食品流通主体备案、批发市场购销台账、个体摊点进货查验和农村消费索证索票等制度,抓紧建立农村食品监管名录和违法违规“黑名单”。建立完善全过程监管制度,抓紧健全生产控制、监督抽查、追溯管理、案件查处移送等制度,做到生产有规范、监管有标准、惩处有依据。

记者了解到,通过集中专项整治,在2019年春节前农村假冒食品、“三无”食品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农业农村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将再用两三年时间,健全完善农村食品治理机制,建立规范的农村食品流通供应体系,全面改善和提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水平。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