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人知晓到“核”谐共生

2018-11-20 16:30:27 来源:本网专稿 

核燃料:大国重器的核心和基础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中核集团在铀矿冶、铀浓缩、核燃料元件制造以及乏燃料后处理等重要环节不断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逐步建立起自主、先进的核燃料循环体系。

在铀矿冶领域,以CO2+O2绿色地浸工艺为标志的三代采铀技术实现规模化工业应用,建成以北方砂岩型铀矿大基地为主体的绿色天然铀矿山;铀纯化转化一体化生产线建成投产,产能大幅提高,成本显著降低。

铀浓缩技术实现工业化应用。今年,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铀浓缩离心机大型商用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标志着我国铀浓缩技术实现升级换代,具备了大规模商用条件,技术水平、经济性进一步提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核燃料元件制造实现自主化。作为我国唯一的核燃料供应企业,中核集团已经形成了保障国内各类堆型核电站和出口核电站燃料元件的制造、供应和服务能力,为大亚湾、岭澳、秦山、田湾、福清、宁德、红沿河、阳江、巴基斯坦等核电基地提供了核燃料组件,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生产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燃料组件,建立自主的锆合金产业体系,是我国核燃料、核电产业发展的需要,更是“走出去”的需要。从2010年起,中核集团开始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F系列燃料组件,突破了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目前CF系列燃料组件研发和产业化取得了重大进展。2013年起,建立了自主的锆合金研发产业化体系,自主品牌N36锆合金研发及产业化也取得重大进展。

后处理技术实现突破。中核集团自“七五”开始确定核燃料后处理研究从以生产堆为主转向以动力堆为主,经过多年科技攻关,自主攻克了乏燃料后处理系列关键技术,建成了核燃料后处理放化试验设施,建成了我国第一座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中试厂,打通了核燃料闭合循环关键技术。

核技术应用:“健康中国”的推进器

“改革开放以来,中核集团大力发展核技术应用产业,拓展核技术在医疗、生物、农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余剑锋向记者介绍说。

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业主要包括同位素及其制品、核医学、工业用放射源、辐射加工、核仪器仪表等。中核集团围绕“健康中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美好向往,优化产业布局,统筹核医疗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能力。

目前,中核集团在全国建成医药中心10个,在建13个,还有一批医药中心正在开展前期工作;“十二五”以来,开工建设深圳、成都两大药物基地,建设现代化辐照站3座,实现运营辐照站8个,建立第三方独立医学检验机构,形成遍布全国主要城市的产业格局;在放射性药物领域,拥有几乎全部国内上市品种文号,市场占有率超过70%;在放射源领域,是全国唯一可以生产供应医用放射源的机构;在辐射加工领域,具有辐照站设计建造安装的EPC资质,该牌照全国仅发放了3个,中核集团占了其中的2个,竞争优势显著;中核集团首个质子治疗示范工程项目在天津正式开工建设,这是积极响应国家军民融合和“健康中国”战略,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核技术服务健康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项目。

随着产业的壮大与发展,中核集团核技术应用产品走向了国际:2013年,向马来西亚以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出口钴-60辐照站一座;放免药盒出口到韩国、孟加拉、菲律宾等国家;向英国出口300万居里钴源,实现钴源规模化出口;C13、C14呼气测验产品出口到50多个国家;向美国、伊朗、埃及、越南等国家出口伽马刀设备用放射源。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一道共同发展。中核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支撑核工业全产业链的全球配套供应链,与俄、法、德、美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建立了商务合作。”余剑锋向与会者介绍说,“今年6月8日,中俄两国签署了迄今为止最大的核电合作项目,合同总金额超过200亿元人民币,项目总造价超过千亿元人民币。”

从引进到出口,中国核工业实现新的跨越。依托核工业产业链优势,秉持“开放、协作”的理念,中核集团规划构建面向全球的核产业供应链体系,致力于加强核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效协同,促进核产业领域跨区域、跨国界的协作。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