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加快走向世界的脚步

2018-11-09 08:35:38 来源:本网专稿 

聚天下英才

铸区域发展引擎

两千多年前,由成都出发的商队,穿越戈壁沙漠、跨过绿洲草原,推动蜀锦北去、茶叶西行,换回了棉花、羊毛等外域物产,在互利互惠的公平贸易中实现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40年砥砺前行,成都对外开放成就斐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1978年的386倍和194倍。

党的十八大以来,成都全面深化改革,蓉城大地焕发出蓬勃生机。2017年,成都经济总量达到1.39万亿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位;“成都制造、成都创造、成都服务、成都消费”正成为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最具潜力的合作纽带。

进入新时代,成都以新经济为突破口,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为依托,着力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引领区域开放发展、助力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提供了坚实支撑。

“我之所以回成都创业,看中的是成都的潜力,成都有适合创新创业的土壤和空间。”日本归国博士、成都爱睿佳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创始合伙人杨路说,公司入驻成都天府软件园近3年来,园区从启动资金、房租补贴、人才补贴等创新创业全生命周期进行帮扶,既吸引了人才、留住了人才,还让人才有了用武之地。

事实正是如此。记者在成都天府软件园滚动屏上的双创风云榜上看到,全球有近8亿用户的手机摄影软件“Camera360”、国内市场规模最大的IT在线职业教育平台“麦子学院”、五大技术世界领先的地震预警技术系统开发者“美幻科技”、全球最大自动化云测试平台“TesBird”等均赫然在列。目前,天府软件园已入驻包括34家世界500强在内的企业600余家,从业人员6万余人,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及团队9614个,培育了“咕咚”“极米科技”等一批潜在独角兽企业。成都的创新创业,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这其实是一种必然!”成都高新投资集团董事、财务总监李小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近年来,以产业生态圈理念构建的现代产业体系在成都正逐步形成,对国内外的人才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加之成都在人才、产业政策和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创新力度很大,为来蓉创新创业者创造了许多有利条件。

比如,已获全国推广的成都“盈创动力”模式,已累计为5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相关融资超过472亿元,成功助推80余家中小企业上市。全国首创的“双创债”模式,不仅“雪中送炭”,还“锦上添花”,既帮助创业者解决资金困难,还对其进行产业政策等定向帮扶,搭建双创载体和平台等,有效破解了当前双创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难题,其结果是多赢之举。下一步,“双创债”将进一步扩大发行规模,预计将从之前的10亿元扩大至100亿元。

对外开放,人才是第一资源。近年来,成都市出台人才新政,大力实施“黄金眼”战略,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协同模式,构建“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梯级孵化体系,打造国际人才城,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等,已累计引进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离岸人才和项目30余个。其中,以链式效应引进的英国罗罗(Rolls-Royce)公司工程技术总监及其团队,促成了新一代航空发动机叶片项目落户成都,并形成了涵盖全产业链的航空动力小镇。

自去年7月人才新政“12条”实施以来,成都已吸引高学历青年人才超过24万人,荣登《财富》杂志大学生和青年求职者吸引力城市榜首。目前,成都拥有各类人才460.76万人,全市人才净流入率和海归就业创业最爱城市排名均居全国前三位;人才竞争力指数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开放发展,产业赋能是根本。据了解,成都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不仅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定》,还制定出台了详尽的《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改革攻坚计划》。按照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的“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新格局,成都将全力做强“主干”,以“5+5+1”产业领域为重点振兴实体经济,率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先进制造业、新兴服务业和新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开放型产业体系,形成一批过千亿元、过五千亿元、过万亿元的世界级现代化产业集群。

去年底,成都在全国率先成立新经济发展委员会,出台支持新经济发展18条政策措施,实施新经济培育培养“双百工程”,全市新登记新经济企业4.02万余户。下一步,成都将以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统领,围绕“六大形态”和“七大应用场景”,全面塑造城市发展新优势,以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为新经济赋能,强化和提升最适宜新经济发展城市的全球品牌效应。

与此同时,成都还将以构建区域协同发展命运共同体为统揽,实施“跨国企业总部提升、走出去对外投资、国际中小企业来蓉发展”等六大计划;全力打造“一带一路”金融合作示范区和跨境电商全球服务中心,打造以我为主的跨境跨区域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建设“一带一路”开放高地。

建公园城市

创一流营商环境

居民楼上看雪山、忆乡愁,宽窄巷子掏耳朵、扮铜人,“IFS”进书屋、品咖啡,天府绿道说亲情、看风景……优雅时尚、巴适安逸的成都,已连续6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2月视察过的成都天府新区,秋日里四处艳阳高照、人流如潮;环球中心、银泰城、绿地之窗等各种大型商业综合体鳞次栉比,让人目不暇接;天府中心、成都科学城等重点项目正加快建设;面积达1006亩的全球首个独角兽产业聚集平台——独角兽岛正紧锣密鼓地规划筹备;“智谷绿道”示范段内,各色鲜花争奇斗艳,老人小孩在其间嬉戏游玩,掌上智谷绿道“智能机大屏显示终端和智谷绿道APP”、共享空间、虚拟发布等智能科技随处可见……

近年来,成都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32证合一的“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仅跑一次”改革试点等,营商环境在全国排名前列,并受到国务院表彰。成都自贸区自2017年4月启动以来,已探索形成超过200项制度创新和改革实践案例,累计新增企业39,916户、新增注册资本4994.4亿元。成都,正逐步成为高质量外资企业的集聚地。

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一轮开放大潮,成都主动对标世界先进城市,明确提出将奋力推进“三步走”战略目标,蹄疾步稳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化公园城市;以六大攻坚任务为重点,计划3年内实施171个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项目,总投资15,072亿元;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天府,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城市。

为实现这一宏大目标,成都出台了“高效能社会体系建设”“高品质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等三年改革攻坚计划,提出将以改革创新为先导,着力打造市场开放先行城市、高效政府服务一流城市、通关便利示范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创新推进外国人来蓉工作“一窗式”服务,争取实施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等,在中西部率先实现出入境证件办理业务“基本不跑”,加快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

提出将从文体旅商等方面着力,对标世界城市提品质强质量,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包容、和衷共济、共同发展的开放文化,传承崇尚创新、勇于创造的文化基因,以创新为媒、以创造为桥,将灿烂的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与生生不息的生态涵养和优美的自然风光深度融合,与世界各国城市、企业和投资者、旅行者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努力构建世界城市的文化独有特质。

提出将以“世界文创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赛事名城”“国际美食之都、国际音乐之都、国际会展之都”等“三城三都”建设为抓手,规划建设占地86平方公里的天府奥体城,塑造别样精彩的成都标识,让世界感知成都、记住成都。

提出将深入实施外籍人士“成都安居”工程,推进社区形态国际化、语言环境国际化、社区治理国际化,加快建设国际化社区,力争5年内分类建成45个左右产业服务型、文化教育型、商旅生态型、居住生活型国际化社区群落,让社区形态更具国际范,让国际人才和创新创业者在成都舒适顺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将按照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在本世界中叶,全面建成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形成“一山连两翼”城市空间格局;2035年前建成集生态景观、休闲游览、城乡融合、文化创意、体育运动、景观农业等八大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最长绿道系统,形成长度近1.7万公里的绿色惠民蜀川画卷;以“一轴两山三环七带”三级天府绿道体系为骨架,串联五级绿化体系,形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绿脉”;把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建成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打造成为总面积1275平方公里的“世界级品质的城市绿心和国际化城市会客厅”。

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在对外开放的号角声中,成都,这个“一带一路”建设的幸运之都,正阔步前行,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国际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