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增加就业作为宏观调控主目标

2018-10-16 09:14:51 来源:本网专稿 

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改革开放深入阶段

记者:对于改革开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两者之间,您认为有何种联系?

宋晓梧:我认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改革开放更深入的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直把GDP增长作为首要目标,这在当初物质财富十分匮乏的国情下有其合理性。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人均GDP200美元左右。对于经济和财富总量增长,大家要求比较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这对于改善人民生活,打好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起了积极作用。但当时我国面临着诸如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管理经验不足、生产效益不佳等困难。解决社会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困难和矛盾,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实行对外开放,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发展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

但这种在高消耗、高污染、低劳动力成本的背景下取得的经济增长,到一定程度很难持续下去。过于追求GDP的增长,特别是地方政府GDP的竞争,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增长,但也造成了不少后遗症。比如收入分配的问题。在一次分配上,我们面临着贫富差距扩大的问题,尽管这几年农民工的最低工资提高了,城乡差距表面上看起来缩小了,但中国的基尼系数还在0.47左右,远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高于所有发达国家,仅仅低于南美和少数南部非洲的几个国家。

在如此形势下,中国的经济要换挡减速,不应盲目追求增长速度,而是要追求质量效益。在制定“十二五”规划的时候,大家就已经认识到了以往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所以“十二五”规划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主线,抓手是调整经济结构。过去几年所讲的“新常态”就是要求从原来追求经济高速增长转到追求质量效率的层面上。然后,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所以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改革开放更深入的一个阶段。

目前,追求高质量发展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对于到底什么是高质量发展,衡量高质量发展的标准有哪些,还是众说纷纭。我认为,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应该包括就业、收入分配、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GDP增长,还有生态质量,等等。当然,衡量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相应调整。

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

记者:东北振兴一直是近年来的热点话题,您曾担任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副主任,所以想让您简单来谈一下东北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究竟在哪里?应该怎样振兴东北呢?

宋晓梧:首先应当肯定,2003年~2013年这十年,东北振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改革取得一些重大进展,国有工业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非公经济比重提升;产业竞争优势逐渐恢复,装备制造业和农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凸显;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初见成效,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初见成效;草原退牧还草、湿地保护与恢复等取得明显进展。此外,东北率先实施完善社保试点、增值税转型、农业税减免、棚户区改造、采煤沉陷区治理等一系列重大政策举措,不仅促进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经验后还推向全国,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近年来为什么东北经济又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2015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四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目前东北地区发展遇到新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有全国“三期叠加”等共性方面的原因,也有东北地区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等个性方面的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体制机制问题,是产业结构、经济结构问题。

应当看到,2003年到2012年期间,东北振兴取得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全国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所需要的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这正好发挥了东北产业结构的优势。但还要看到,这十年期间,东北的GDP高速增长掩盖了东北地区改革不到位的很多问题。GDP增长“一俊遮百丑”,似乎只有任期内的GDP增长是硬道理,其他再说。这掩盖了许多问题。比如东北地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扭曲,创新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民生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欠账,国有企业相关改革滞后等等,经济一旦下滑,许多地方不仅产业结构单一、偏重的问题暴露出来,多年积累的内在体制、机制问题也都突显出来。

由于国企、央企比重高,东北企业历史形成的负担沉重。突出表现在社保资金缺口压力大,以及厂办大集体改革进展缓慢。2015年东北厂办大集体人数占全国50%以上。2004年国务院成立处理厂办大集体问题领导小组,我是这个领导小组的成员之一,以东北为典型制定的政策在全国实行,结果其他地方基本解决了“厂办大集体”,东北的“厂办大集体”反倒没解决。当时东北一些企业、一些省市领导说,解决“厂办大集体”地方要出配套资金,现在经济发展不错,多数大集体职工在社会上也找到工作了,睡着的孩子还非得拍醒他,给他糖吃干什么。

针对东北存在的这些问题,中央和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准确认识全面振兴东北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强调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同时要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抓好组织落实。

东北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情况有所好转。对于今后阶段如何振兴东北,我谈一谈个人的一些体会和思考。

第一,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振兴东北,深层次的问题要解决。首先就是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东北地区,政府以行政手段分解投资指标、分解招商引资指标、党政工团齐动员加以落实,是很典型的。如果理不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深层次的问题没有解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政府制定、落实产业规划,短期可能速见成效,长期结果堪忧。

第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企占比过高,这是第一轮振兴东北面临的两大问题之一,还有一个是重化工业占比过高。一个是所有制结构,一个是产业结构。这两大问题虽都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东北国有企业,包括央企,要从主要管国有资本的实物形态转为重点管价值形态,当然要分类实施,产权交易要通过市场,公开、公平、公正。此外,东北国企与其他地区相比,还需要补课:一是下决心彻底剥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把学校、医院等社会职能分离出去,把“三供一业”,供电、供水、供暖和物业管理交给地方;二是彻底解决厂办大集体问题。

第三,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重。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都是依靠传统产业发展起来的,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不能陷入简单把新兴产业作为新动能,把传统产业视为旧动能的误区。对于老工业基地来说,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十分重要,应当与培育新兴产业并重。

第四,加强区域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产能过剩全国都存在,东北尤其突出,其中一个原因在于,东北地区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发展GDP,都在搞公司化竞争。区域协调搞不好,资源整合就谈不上。而不打破行政区划对资源合理整合的障碍,东北整体经济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说到底,深层次的问题还是要理顺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市场。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西伯利亚开发合作大有文章可做,还有“一带一路”北线开拓也是难得的机遇,要鼓励东北各类企业走出去,把外资引进来。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