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重庆市秀山自治县洪安镇三阳村党支部书记陈远辉
□ 中国改革报记者 雷云锋 梅超
“党的十八大以来,重庆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巩固深化脱贫攻坚、建设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战略举措来抓,特别是重庆市政府对永川、武隆、秀山茶叶产业发展大县予以扶持。在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目前,秀山茶叶基地面积已经突破9万亩,年产值实现3.8亿元,为秀山县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解决留守老人儿童问题、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推动实现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重庆市秀山自治县洪安镇三阳村党支部书记陈远辉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陈远辉坦言,目前秀山县茶叶产业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需要破解的瓶颈。谈到具体问题,他认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基层保障力度不够。一方面,基层组织力量较为薄弱,缺乏发展新型农业产业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另一方面,产业道路、人居环境等实施新型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二是新型产业发展困难。一方面,产业基地处于粗放模式,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不深;另一方面,大量的劳动力外出,造成农村土地闲置,无法有效利用,而加工厂房建设受基本农田约束,无法建设成规模化的产业基地,阻碍了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三是茶叶产业化扶持政策落实仍不够到位。一方面,对农业的扶持多限于苗木、管护等方面,农业综合项目开发、农业品牌打造等扶持力度不够;另一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项目用地审批等照顾和优惠政策体现不够,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享受财政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针对这些问题,陈远辉认为,应围绕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驱动,借鉴但不照搬照抄塘约的“三变改革”,因地制宜,寻求最合适的创新方式开发利用好闲置土地,从而打造农旅融合的新型农业产业化。为此,陈远辉提出三点建议。
首先,要加大基层保障力度。一是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通过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加大新型农业产业方面相关知识的培训、培养和引进新生力量充实基层干部队伍、抓好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村委班子。二是加快推进秀山县农村产业道路和人居环境建设。结合农旅融合新模式,把茶山基地建设成观赏景点,把茶叶加工基地建设成游客落脚点,把茶叶文化和茶叶产品建设成亮点,认真规划乡村休闲旅游风景路线,通过打造特色人居环境、发展农家乐等,增强游客多种农家田园生活体验。
其次,要打造规模茶叶基地。一是加强扶持延伸茶叶产业发展链条。在建设茶叶加工厂、用地审批方面给予扶持支持和照顾,破解厂房建设选址难的问题,从而打造“基地+工厂”农旅融合景观,提升茶叶产业附加值。二是进一步扶持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在党的十九大关于“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的制度下,引导探索农业产业化新机制、新举措,把农村闲置土地开发并有效利用起来,打造成规模、成体系的茶叶基地,从而助推农旅融合模式新发展。
再次,要完善相关扶持机制。建议进一步研究制定重庆市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措施,完善财政扶持、金融扶持等方面政策,调动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大户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政策体系。一是扶持多个示范样板。在整体协调、系统推进的趋势下,结合秀山县加快推进旅游发展方向,将农业与旅游相结合,扶持包装一批农业综合项目,打造秀山茶叶旅游景观,打造重庆自己的“塘约之路”,推出一批农旅融合示范村镇,充分调动周边乡镇、村社的发展热情,开创百花竞开的良好发展局面。二是扶持茶叶产业品牌建设。充分利用秀山县茶叶文化底蕴,结合边城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茶叶产业品牌建设扶持,专门出台品牌建设扶持计划,扶持秀山县打造一批国内区域茶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