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惩并重
拓展信用建设路径
记者:信阳市在联合奖惩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宗福: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
联合奖惩机制逐步完善。根据国发33号文件,市政府印发《建立完善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加快推进社会诚信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安监局、文明办等部门转发了《关于对安全生产领域失信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开展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市信用办转发了《关于贯彻落实失信企业协同监管和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对失信的企业及个人将采取限制乘坐飞机、列车软席和动车,限制上市、限制发行债券、阻止出境等惩戒措施。
“红黑榜”名单发布形成常态机制。2017年3月20日信阳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发改委和人行信阳市中心支行联合在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了信阳市首次诚信建设“红黑榜”新闻发布会。会上,市中级人民法院、市人社局、市环保局等12家职能部门发布了本部门诚信“红黑榜名单”,其中:“红榜企业”32家、失信“黑榜企业”19家、失信“黑榜个人”12名。“红黑榜”名单发布以后,媒体争相报道,市民争相微信朋友圈转发,对失信“老赖”形成社会舆论压力。相继有10余家失信“黑榜企业”、4位“黑榜个人”相继履行了其法律义务。2018年信阳市进一步发布《信阳市诚信建设“红黑榜”发布制度(试行)》,形成了职能部门季度发布、全市半年度统一发布机制。2018年7月,信阳市发布由中级人民法院、发改委、人社局、环保局等12家单位报送的17家守信法人“红榜名单”、16家失信法人“黑榜名单”和14名失信自然人“黑榜名单”。
创新应用
指引信用深入人心
记者:信阳市是如何推进信用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的?
张宗福:近年来,信用产品应用在信阳市逐步开展。出台了《信阳市发展改革系统在行政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实施办法》,目前已在专项基金申报、农产品进口配额申报、项目审批和招投标领域开始使用信用报告和信用查询。严格审查参与单位的资质、信用状况,鼓励信用良好企事业单位参与信阳市重点项目建设,限制、杜绝信用状况不良的企事业单位入围,充分发挥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的协同监管作用,培育良好的信用服务市场,在市行政服务中心设立征信服务窗口,提供社会信用产品服务。2016年9月~2018年9月,共审查对象600余家,核查中发现62家企业存在百余起行政、司法信用风险,涉及环保处罚、农民工工资、劳动纠纷、合同纠纷、责任赔偿等多种事项;由于审核企业信用情况,通过联合奖惩倒逼机制,有19家企业及时履行了相关法律义务,积极开展信用修复。
下一步,信阳市将进一步在制度建设、联合奖惩、信用监管、信用服务市场、平台建设和“信易+”应用创新等方面加大力度,着力提升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水平。同时,加强宣传教育,开展竞信活动,多渠道选树诚信典型,倡导诚实守信,及时曝光重点领域严重失信行为,形成舆论压力,引领市场主体树立竞相守信的“八重”意识,即重质量、重品牌、重责任、重服务、重信誉、重义务、重合同、重承诺,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助推信阳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