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修信用这门“必修课”

2018-10-08 14:57:14 来源:本网专稿 

——首届公益性信用修复专题培训班侧记

□本报记者王淼 刘梦雨 吴限

在听取了一天半的集中授课,参加在线信用修复考试,签署信用修复承诺书后,不少参加信用修复培训的企业负责人紧缩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我们之前的失信记录终于可以按规定申请修复了。”

9月27日~28日,为期两天的首届公益性信用修复专题培训(以下简称“信用修复培训班”)在厦门举行。作为首届公益性信用修复培训,不向企业收取任何费用,主要聚焦交通运输领域的失信企业,课程设置更具针对性。来自68家企业的102名交通运输、港口物流领域法定代表人或实际控制人,以及企业管理人员参加了培训,其中75人参加了在线信用修复考试。

强化“信商”

诚信经营方能行万里

“实施信用联合奖惩,让失信付出的代价远远高于可能获得的收益,让守信获得更多的优惠便利,这样心里这杆信用的‘秤’才能真正摆得正。”作为信用修复培训班的第一讲,国家发改委财金司信用处副处长严畅从宏观层面向学员们介绍了我国推进信用体系建设“顶层设计+试点示范”的总体思路,以及框架体系中的“六个一”,即一个代码、一个平台、一个网站、一套信用监管机制、一个信用监测系统、一批信用服务机构。

“在事后联合奖惩方面,我国施行失信联合惩戒与守信联合激励同步推进。”严畅说。记者注意到,谈及联合奖惩具体措施时,不少学员们一一记录下来,不难看出他们规避失信行为的同时,更希望成为享受信贷、审批、出行等优惠便利的守信者。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诚’指诚实无欺,‘信’指讲信用、重信誉,不欺不骗。”安徽省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钱念孙从中国传统诚信文化角度讲解了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事业兴旺之基,是治理国家之道。“孔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意思是说,说话做事诚实守信,可以行万里而无难;说话做事不诚实守信,则寸步难行。”

午休时间,三五位企业负责人围坐在教室里交流着上午课上的内容,其中一位告诉记者,诚信是做人做事的关键,但已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与企业经营发展的方方面面关联起来。通过这次培训先把失信行为弥补起来,成为守信企业、享受守信便利,是他们的长期目标。

2017年海关总署对税务、证券、财政、环保、安监、质检等9个部门报送的500余家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限制了382家企业成为海关认证企业;原银监会2017年对5家安全生产“黑名单”企业涉及的19.72亿元贷款,采取了压缩退出措施……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干部余里彪在课上列出这组联合惩戒数据时,学员们惊讶不已。余里彪细致讲解了红黑名单的基本内涵、认定标准、认定依据等内容后,深入剖析了一系列重点领域红黑名单典型案例,目的就是让学员们明确“黑名单”的边界,规范经营。

“信用主体按照既定规则、制度和流程,通过一系列活动,维护和改善自身信用状况的过程,按照修复采取的手段,信用修复可分为信用信息修复和信用行为修复。”厦门市信用办曾光辉向学员一一细数信用修复的方式、途径和适用群体。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