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网福建-中国改革报看福建,福建改革发展新闻
中国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千年窑火传承中国“瓷魂”——“一带一路”建设看福建(三)

2018-08-20 17:14:23 来源:中国改革报 记者丁南

□ 中国改革报记者 丁南

地处福建中部戴云山脉深处的德化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节点上一个并不靠海的县城,与江西景德镇、湖南醴陵并称中国三大古瓷都。早在宋元时期,德化陶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刺桐港的重要出口商品。

走进德化陶瓷博物馆,从原始的印纹陶,到夏商时期的原始青瓷、唐代的青釉瓷、宋元的青白瓷、明清的白瓷、清代的青花瓷以及现代的工艺瓷,无不折射出这座内陆山城与陶瓷文化的水乳交融。

小作坊走向大市场

在德化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一架黄色的机械手正以秒速给餐具坯体上釉,这台自动上釉机不仅提高陶瓷的生产效率,也缓解了用工难题。

创建于1995年的协发光洋陶器公司,系新加坡外商独资企业,引进日本全套全自动生产线,主要生产高级日用西餐炻器及新骨瓷酒店系列产品,远销美洲、欧洲、澳洲、亚洲等地。

协发光洋陶器公司董事长助理郑富垚随手拿起一件云纹石平盘介绍说,这样一件白盘子在国内的市值大概5元人民币,通过印花、变釉等工艺创新,出口后可卖到10美元。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协发光洋陶器公司的餐具出口订单持续增加,其来源已从五年前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拓展至如今的60个国家和地区,年产量达1500万件。

1986年从一家陶瓷作坊起步的德化顺美集团有限公司,如今成长为嫁接全球产业资源的陶瓷制造企业。占地210亩的“顺美陶艺产业园”,已俨然成为如“瓷”美好的陶瓷文化旅游综合体。在这里,顺美集团销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时尚文创产品,或洁白如雪、或五彩斑斓、或高贵奢华、或卡通梦幻,诠释着陶瓷文化和旅游融合的独特魅力。

顺美集团总经理郑鹏飞说,顺美集团陶瓷文化园区是陶瓷制造业向文化+旅游+科技转型的综合园区,致力打造全国最专业的陶瓷生产基地、最有时代特点的陶瓷营销中心和众创空间、国际电商平台,现已有100多家上下游企业为顺美产业配套生产,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打造以瓷为主题的生活方式。

据统计,德化现有陶瓷企业2600多家,从业者10万余人,是中国最大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国家陶瓷产业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2017年,德化陶瓷产值228亿元,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合计出口2.27亿元。今年1月~5月,德化县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出口业绩的企业达90家,出口额1342.96万美元,同比增长41.21%。

不灭窑火铸“瓷魂”

以“白”见长的德化陶瓷,自古以温润、明净、典雅、精巧的玉质美感驰名中外,被誉为“象牙白”“鹅绒白”乃至“中国白(Blanc de Chine)”。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中,德化的“中国白”始终是最主要的大宗贸易商品,深受海外客户和欧洲王室贵族的喜爱。

改革开放以来,德化逐步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发展最迅速、后劲最强的瓷雕艺术产业基地。以“中国白”为代表的一批德化陶瓷工艺美术作品被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等永久收藏,并成为国家领导人出访时的礼品。

位于德化县瓷都大道的“中国白艺术宫”,系由厦门金砖会晤国礼设计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国家标准委专家陈仁海创办,目前已成为陶瓷文化艺术欣赏、交流和陶瓷文化旅游的艺术场所。去年9月在厦门举办的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入选国宴瓷和国礼瓷的德化白瓷,便由陈仁海团队创作,成为中国传递给世界的一张艺术名片。

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说,作为中国陶瓷文化发祥地之一,德化陶瓷有着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文化根基。白瓷确实是德化的一张名片,“走出去”的不仅仅是产品,更是文化。

创立于1619年的德化月记窑,至今已有400年的历史,目前还每月烧窑一次,是现在为数不多还在使用的传统龙窑。代表着中国白瓷最高水平的德化白瓷,曾经就是从月记窑这样的龙窑里用柴烧制出来的。

如今,月记窑所在地已规划为面积837亩的陶艺村,成为传统龙窑生产场景、陶瓷艺术创作、展示、交流、体验活动和农耕民俗文化及家庭农庄体验的乡村文化旅游景区。让整个欧亚大陆乃至世界感受到陶瓷魅力的中国China,正以不灭的窑火铸造新的“瓷魂”。

        来源:2018-08-20《中国改革报》头版

[责任编辑:武艳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