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德清县委书记、县长王琴英
6月30日,浙江德清县颁发第一批基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证书。图为周玲玲、周云云姐妹在自家民宿里翻看所领证书,脸上洋溢着笑容。本报记者 文帝 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承担了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3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级42项,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改革经验,浙江德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大县。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长三角腹地,在德清做深入调研。其间,采访了这个改革大县的“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县长王琴英。
改革基因一脉相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多年来,德清秉承改革的基因,结合县域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德清特色的有效举措,在浙江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
王琴英用三件事情给记者证实了这种一脉相承的改革基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特殊时期,德清人就尝试在经济与科技间找寻交集。特别是1983年10月20日,随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浙江德清县电子器材厂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挂牌,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合作。这种合作方式被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严东生命名为“德清模式”。2003年,习近平同志曾亲自到这一模式发源地——华莹电子有限公司调研,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如今,“德清模式”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容,引领德清经济快速发展。
1984年9月,在德清莫干山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被称为“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也就是后来声名远扬的“莫干山会议”。
1999年,德清沈家墩村在全国首创“股票田”模式。沈家墩村以集体的名义把160户农民家的210亩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与农民签合同,再通过招标反租给养殖户,解放了生产力,也为大规模发展效益农业创造了基础“股票田”的土地流转模式。
“改革源于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改革带来的变化让大家觉得改革就是件好事情,从心底里拥护改革,这种拥护是由内而外的。其实改革就是从不适应到适应,逐步跨越矛盾,奔着对改革的美好向往去的。这种改革精神、改革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会继续发扬下去”。王琴英表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德清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制约县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重大改革试点为抓手,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发力,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建立。特别是“标准地”改革试点成果得到高层的充分肯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农村综合改革经验今年还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乡村振兴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进行了重点介绍。
“德清的很多改革都是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基层改革的首创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在时代大潮中弄潮,我们自己确实也很感动,也很珍惜。”王琴英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