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浙江德清县委书记、县长王琴英
6月30日,浙江德清县颁发第一批基于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证书。图为周玲玲、周云云姐妹在自家民宿里翻看所领证书,脸上洋溢着笑容。本报记者 文帝 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王健生
承担了省级以上改革试点63项,其中国家级21项,省级42项,为浙江省乃至全国提供了一大批可复制、能推广、利修法的改革经验,浙江德清可谓是名副其实的改革大县。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记者深入长三角腹地,在德清做深入调研。其间,采访了这个改革大县的“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县长王琴英。
改革基因一脉相承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多年来,德清秉承改革的基因,结合县域实际,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德清特色的有效举措,在浙江乃至全国产生较大影响,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
王琴英用三件事情给记者证实了这种一脉相承的改革基因。
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特殊时期,德清人就尝试在经济与科技间找寻交集。特别是1983年10月20日,随着中科院上海硅酸盐所、浙江德清县电子器材厂科研生产联合体的挂牌,在全国率先开展“产学研”合作。这种合作方式被时任中科院党组书记严东生命名为“德清模式”。2003年,习近平同志曾亲自到这一模式发源地——华莹电子有限公司调研,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如今,“德清模式”作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扩容,引领德清经济快速发展。
1984年9月,在德清莫干山上,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中青年经济科学工作者讨论会,被称为“经济改革思想史的开创性事件”,也就是后来声名远扬的“莫干山会议”。
1999年,德清沈家墩村在全国首创“股票田”模式。沈家墩村以集体的名义把160户农民家的210亩土地以“入股”的形式与农民签合同,再通过招标反租给养殖户,解放了生产力,也为大规模发展效益农业创造了基础“股票田”的土地流转模式。
“改革源于问题,又在解决问题中不断深化。改革带来的变化让大家觉得改革就是件好事情,从心底里拥护改革,这种拥护是由内而外的。其实改革就是从不适应到适应,逐步跨越矛盾,奔着对改革的美好向往去的。这种改革精神、改革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也会继续发扬下去”。王琴英表示。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德清县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决策部署,聚焦制约县域发展的关键问题,以重大改革试点为抓手,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各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全面发力,改革主体框架基本建立。特别是“标准地”改革试点成果得到高层的充分肯定,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等多项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农村综合改革经验今年还在国务院新闻办组织的乡村振兴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进行了重点介绍。
“德清的很多改革都是由内而外由下而上。基层改革的首创精神,以及持之以恒的改革精神,推动改革不断深入。在时代大潮中弄潮,我们自己确实也很感动,也很珍惜。”王琴英笑言。
开放也是改革
开放也是改革。
扩大开放,德清也一直走在前列。“早在1985年,国务院就把德清县列为对外开放县。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产业等叠加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走出了一条具有德清特色的开放发展新路子。”
记者见到王琴英的时候,她正忙于首届联合国世界地理信息大会的筹备。这次大会将于11月在德清召开,王琴英希望通过办好这个大会,借势打造地理信息的“达沃斯”小镇和产业高地,推出践行“两山”理念的国际版本——发布致力构建全球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的《莫干山宣言》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德清)样本,在推动县域国际化上先行一步。
王琴英告诉记者,德清通过打造莫干山国家级高新区和莫干山国际旅游度假区两个高能级平台,进一步打开了县域开放的大门。
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是德清拓展扩大开放新空间的有力抓手,特别是围绕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这一难点、堵点,在全省率先试通“标准地”和“一窗服务”两项改革。而且率先成立了首个大数据管理发展中心,率先建立了知识产权法庭。“我们全力优化营商环境,真正通过改革让企业省时省钱省心。”
找准城乡一体化改革突破口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县一级的改革发展,在兰考调研时说,县域发展主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城镇和乡村的关系;二是富民和强县的关系;三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总书记强调的这三种关系,指出了县一级转型发展的大方向和关键点,处理好这三种关系,根本就是要以加强制度供给来推动城乡转型、产业转型和动力转型,使生产关系更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
王琴英说,德清以浙江省唯一的城乡体制改革试点为引领,重点推进三项改革,切实破除了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新户改”。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附着在户籍背后的33项城乡待遇差异全面并轨。“这是城乡一体化改革的突破口。”
推进“新土改”。深入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的产权制度改革,“我们做到了让农村老百姓拿着5本产权证放心进城。”
推进“新金改”。充分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成果,依托县、镇、村三级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平台,解决农民融资难、农村产权抵押难的问题,变“死产”为“活钱”。
2003年7月10日,在浙江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习近平同志首次系统提出了“发挥八个方面优势,推进八个方面举措”的“八八战略”。“我们理解,‘八八战略’的核心是优势论,就是要通过强化现有优势,发掘潜在优势,努力把劣势转化为优势,来推动高质量发展。因此,德清在践行‘八八战略’的过程中,始终把打造优势、补齐短板作为重要突破口”。王琴英告诉记者,持之以恒践行“八八战略”,德清的经济转型升级进入了快车道,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前列。2002年~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从72.5亿元增加到470.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5年的15,335元,增加到50,45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178元增加到29,842元。
改革到最后大多是相通的
德清承担了63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在“多规合一”“农地入市”等重要改革试点中先行先试、走在前列。分析其中的奥秘,王琴英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
在她看来,天时,就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不移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一批具有标志性、关键性的重大改革方案出台实施,一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举措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成果不断完善,全面深化改革的主体框架基本确立。“这为德清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
地利,就是德清的区位优势。“我们坐高铁到杭州市区只要13分钟,与上海、南京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均在2小时车程以内,杭州‘二绕’将我县三分之二地域划入其中,优越的区位优势使得很多改革试点有更大机会落户德清。”
人和,最重要的就是全县领导干部敢于担当、善于担当的精神。“一直以来德清的干部都有很强的改革意识,改革也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在这里,改革是一种共同的责任和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从来不因领导的变动而改变方向。我们通过开展党员干部改革创新容错免责,在全县范围营造支持改革、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氛围,进一步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激情。”
海瑞在他的《令箴》中说:“官之至难者,令也。”此意即最难做的官是县官。因此,县级领导必须有各方面的知识和很强的能力,否则难以胜任。而“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发展改革能力则是最大的考验。
一个大项目、一项大决策,从酝酿、落地到见效,往往需要很长时间。在酝酿规划过程中,需要决策者高瞻远瞩、深谋远虑,谋定后动。在推进实施过程中,更需要继任者传承接力、埋头苦干。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改革精神让德清干部的担当有了更加清晰的坐标。“我们在基层确实感受到有很多的矛盾,需要去解决。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唯有深化改革,才能更好地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不改革,就只能在原地打转转。而且我们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化,你会不断地去思考,很多方面就会有想去突破的动力,过程中经常会迸发出改革的灵感,这种感觉特别好。德清的改革就是一项接着一项,一环扣着一环,越改革越停不下来,改到最后就发现越改越通、越改越顺。随着一项项改革成果被复制、推广,更加坚定了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决心。”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浙江“八八战略”实施15周年。王琴英告诉记者,德清吹响改革开放再出发的号角,将聚焦“集成化”,让改革成为最响亮的名片。以系统化思维对改革开放进行再审视、再谋划,致力各项举措的相互促进、整体推进,继续用改革开放来实现更深层次和更高水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