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高大上”会产生新的城市病

2018-08-03 10:54:39 来源:本网专稿 

——访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8月1日,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暨首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博览会在四川成都开幕。图为“高端对话——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环节现场。中国改革报记者 高弘杰摄

□ 中国改革报记者 徐赟

过去六十多年,地球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进程。2018年城市人口已占世界人口的55%,到2050年预计将有68%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未来,城市将是人类生存活动的主阵地。

对中国而言,城市化还有更长的路要走。8月1日,在第二届国际城市可持续发展高层论坛上,就我国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路径方式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理事长、首席经济学家李铁。

城市要以人为本增强包容性

记者:如何理解城市变革与发展要以人为本?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李铁:我们的城市发展一个最大的问题是,在城市的建设上,我们更多地注重表象,更多地关注“物”而非“人”,注重城市建筑形态的改善,关注视觉形象,关注所谓的现代化的投入水平,同时包容性太差。

举个例子,比如北京南站,虽然硬件很好,但是对人的服务不够好。北京南站座位不够多,大量的空间都被商业设施所占据,意味着把更多的空间让步给商业活动,而不是为旅客服务。管理体制上也有问题,管理主体不够明确,相比之下,首都机场的管理好一些。

从城市治理和管理宗旨上,以人为本、以人的服务为本,我们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包容性特别差,比如,我们有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有将近16个百分点的常住人口在城市享受不到均等公共服务,这说明我们的城市在人的治理上还存在着巨大偏差。

包容性差还体现在城市生活的不方便。比如说,一个好的城市,在半个小时之内可以满足一切的消费需求。可是在我们的城市,出门要开车,否则做不到。我们的社区档次都很高,但是周边比较接地气的服务很少。

所以,城市病也有好几种。人口太多、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空气污染是城市病,但因此而减少服务人口,造成生活极为不方便,也成了一种城市病。

我们要明白,城市不仅需要所谓的高端人口,而且高端人口本身也需要有人为之提供服务。我们主观上认为,城市应该更加干净整洁,按精英思维,把城市定位成“高大上”,忽视了在城市生活的人到底有哪些需要。

城市成本过高,服务跟不上,会产生一系列的顽疾。如果不能增加城市的包容性,还想在这种“水至清则无鱼”的城市环境继续“高大上”,那还会产生新的城市病。所以,要把眼光放长远,以人为本,真正去解决人所面临的问题。这个“人”,不是指所谓的精英阶层,而是在城市生活的所有社会大众。这是我们在城市建设管理中面临的根本问题。

城镇化是启动内需的重要手段

记者:您有一个观点,城镇化是启动内需的重要手段。怎么理解?

李铁:我们可以看到,城市房地产发展很快,但是买房子的人里有多少农村人口?过去的农民,在城里挣到钱了,会回村里盖房。现在80后、90后的农民工赚钱了,都要在县城买房,理由是要给后代好的教育等。

如果2.8亿农民工、7300万在城镇间流动的人口,要在城里定居,解决了公共服务问题,他们就可能把自己的短期就业行为变成长期消费行为。这就会长期带动消费需求。

当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交通基础设施跟着调整,就会带来城镇基础设施需求,从而带来投资增长。也就是说,人口结构、居住等行为的变化,带动消费和投资。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