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两山理论”前行——浙江临安村落景区建设走笔

2018-07-27 13:51:15 来源:农民日报 

“村落景区”推动农村改革全面深化

天目山村落景区由围绕着天目山的白鹤村、月亮桥村、徐村、天目村4个村庄合力打造。月亮桥村去年拿到了“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牌照,年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目前4个村各自发挥优势,合力打造“天目月乡”高端村落景区。

湍口温泉村落景区包括湍口镇的湍口村、迎丰村、三联村3个行政村,主题是健康养生,联合后又增加了文化主题。村庄景区建成后,以迎丰村的红毛狮子灯为主题的非物质文化传承馆、历史人物杨震纪念馆和迎丰书院组成文化旅游板块,使得这个景区养身又养心,去年接待游客14万人次。

民宿是村庄景区的窗口。民宿的发展需要有政策的支持。2017年,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在天目山镇一都村和周云村实施。通过规范行使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多途径保障农户宅基地资格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推进村庄规划实施。特别是探索了宅基地的规范取得,统筹置换,有偿调剂,盘活利用的路径。在落实宅基地集体所有权基础上,通过保障宅基地取得资格权、房屋的财产权,适度放活宅基地使用权,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操作办法,使得农村闲置宅基地成为发展乡村旅游、养老文化、教育产业的有效载体,释放出制度改革的红利,打通了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产的渠道,既盘活了空间资产,又规范了秩序,深得民心。

“村落景区”要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

2017年4月,临安区发布了《村落景区临安标准》,涉及环境、交通、设施、服务、人文、经济、安全7款28条。同时,按照创建等级制定了2A、3A、4A级村落景区实施细则,分别都有几十条的计分要求。其中最难把控的是“经济”款中3条动态的经济指标:1.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长超过15%。2.集体经济来源稳定。村集体经济有稳定的经营性项目收入,年度经营性收入超过10万元或年度增长超过30%。3.村级产业特色明显。村内至少有两个以上特色产业。农村电子商务、民宿、休闲观光等新型业态稳步发展。

临安区农办主任陈嫩华说:“带动本地人就业是我们的初心。而农民发展问题安排好后,怎样把村集体与村落景区建设结合起来,壮大集体经济,迫在眉睫。”据他介绍,月亮桥村去年村级组织办公运行花费44万元,其中39万元来自各级补助,村集体仍负债330多万元。现在的办法是:一靠产权制度创新,把集体所有权变成所有权益,月亮桥村通过建设“月亮工坊”项目,实现了租金收入;二靠政府规划整合,通过再造村落景区,把月亮桥村与周边3个村规划成一个项目,打破行政界线,通过服务系统的完善,创出“项目产业”这一新业态。

村落景区建设中,临安的最大特点是,先定标准,再对标做规划。标准看似简单,但包含了20多年浙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标准在“服务”一项中提出:“有专门管理机构。成立专门的村落景区管理机构。鼓励采用公司化运作模式。”

记者了解到,目前在临安,有引进第三方独立运营、旅游公司托管、村集体成立公司、村集体与引进方合资等模式,要求合资公司村集体至少占干股20%。陈嫩华说,定下这样的标准,就是想把村落景区维护好,让集体经济持续有收益。今年,区政府又推出了乡村振兴发展基金,村落景区有好项目可以申请,但必须要有固定回报。政府也探索用政策资金的投资转型推动村落景区经营转型。以往,政府对农村投资更多投向基础设施,如今是投向作为产业平台的村落景区。

陈嫩华说,村落景区建设投资与美丽乡村建设投资不同,资金不到村而是投到项目上。项目完成了但不符合村落景区标准,拿不到旅游部门验收命名的牌子,依旧拿不到钱。去年,5个景区拿到了3A景区执照。

记者走访发现,围绕中心村、精品村、特色村、历史文化村落等创建项目,活跃在乡村里的人已经不再是传统农民了,他们与城里人的区别就是他们经营绿水青山。绿水青山之下,道路硬化,村庄净化,路灯亮化,庭院美化,垃圾消化,河道清化,实在是“让城里人羡慕”,他们更愿意到这里消费了。(孙鲁威记者蒋文龙朱海洋)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