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需平衡互动

2018-03-12 09:51:46 来源:本网专稿 

“散”“乱”“自管自评”

环境监测体系尚待完善

记者:您在前面谈到,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处于初级阶段,形势仍很严峻。您认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对此有什么建议?

张兴赢: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缺少一个完整的监测体系。环境控制和生态恢复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大工程,涉及各行业领域,而我国尚未形成科学合理、规范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现在的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还存在“散”“乱”以及“自管自评”的问题。

一是生态监测“散”,也就是国家各部门均建立侧重不同的生态监测网。比如,环保有生态环境监测网,气象有生态环境监测网,林业、农业、海洋都有各自的生态环境监测网,中科院也有一个生态环境监测网。环境问题是一个整体问题,很多时候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样分散在不同的机构和部门,没有统筹资源,不能形成合力,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规范标准“乱”,生态监测要素没有科学界定,生态红线划定范围也没有充分论证,生态监测重点不突出。生态监测的方法缺乏规范标准,没有形成高质量的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

三是“自管自评”问题多,部分监测、执法、评价由一个责任主体承担。比如,大气环境监测,这些年就出现了一些地方监管人员对监测数据造假。为了治理业绩,出现给监测仪器“戴口罩”、在监测仪器附近喷水等这种自欺欺人、干扰监测数据现象。而在各个生态环境领域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现阶段而言,我建议要统筹规范各部门现有的生态监测网络,建立客观、科学、量化的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评价大数据体系。同时,充分吸纳高科技成果,比如,挖掘现有卫星遥感资料在生态环境监测领域的应用潜力,利用卫星遥感的长时间、宽覆盖、科学性,使国家级生态环境监测评价结果“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

在国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应纳入第三方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一个要素明确、方法科学、标准统一、效果评价规范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更好地推进生态环境有序、稳步恢复和改善。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