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共享共建打造信用监管“一盘棋”

2018-03-07 15:54:28 来源:本网专稿 

注重做实应用奖惩

打造信用高地

记者:跨部门跨领域协同监管是信用手段在市场监管中发挥作用的重要体现,义乌市在此方面有何亮点?

陈奇:近年来,义乌市信用监管“一盘棋”格局正在形成,跨部门跨领域协同监管的合力日益显现。

创新实施事前信用承诺。率先推出信用承诺制审批机制,按照“你承诺,我先批,事后审,失信惩”的思路,对信用优良的企业和个人通过书面信用承诺替代部分审批材料,实施“容缺受理”,先行发放证照。这样既简化审批流程,又能对违背承诺主体纳入“黑名单”实施联合惩戒,从原先“事前管审批”变为“事后管信用”。如对信用等级良好的企业和个人,适用住所申报承诺制开展企业工商登记注册,免予提交房屋产权证明和租赁合同,最大限度便利守信企业完成登记注册。截至目前,义乌市已在35个部门122个事项中实施信用承诺,累计承诺办理2.7万余次。

全面开展事中信用核查。制定行政领域信用产品应用办法和应用清单,搭建信用核查平台,在行政审批、公共服务、政府采购、招标投标、财政补助等事项中得到全面应用。目前已在全市46家政府部门144个行政事项中开展信用核查,去年累计核查9.1万余次。积极推动市场化应用,一方面将市场摊位租金与信用等级挂钩,另一方面出台银行业信用联合奖惩实施意见,将政府信用核查作为信贷审批的必须环节,去年36家金融机构累计开展核查9万余次。

持续深化事后联合奖惩。制定社会法人、个人联合奖惩办法,明确对不同等级(分数)的主体实施联合奖惩的事项、环节和措施,合计制定了127项激励措施和260项惩戒措施。如对信用等级E级企业禁止入驻市场、园区,限制金融信贷、参与招投标、财政补助;对信用分120分以上个人实施停车、公交打折,享受医院诊疗、车辆年检等绿色通道服务。实施以来,义乌市共有300余家企业被限制财政资金补助,97家企业被限制参与招投标,416人被限制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或村干部,2600人次被限制金融信贷,直接促使失信被执行人主动履行案件273个,总金额达1.7亿元。

注重彰显商贸特色

深挖信用价值

记者:义乌是如何将“信用”渗透到商务领域的?

陈奇:自2015年7月义乌获批成为国家信用示范创建城市以来,义乌着力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不断完善以信用为基石的诚信营商环境,让信用成为城市商贸的通行证。

“信用+市场”,打造监管样板。义乌在全国率先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模式,发布全国首个监测市场信用波动情况的指标——义乌市场信用指数(YMCI),以信用监管来净化市场、提升市场。据统计,推行信用分类监管以来,义乌市场经营户违法率下降了2/3,客商满意率达到97%。义乌市场先后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重质量、守信用”市场;被国家工商总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市场、“全国信用监管示范市场”等荣誉称号。义乌商城集团被中央文明办授予全国十佳诚信之星。

“信用+外贸”,防范涉外风险。义乌作为国际化商贸流通中心,外贸合同诈骗、拖欠货款逃匿等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市场经营秩序。我们以打造经侦预警平台为突破口,构筑一道符合市场实际的“诚信防火墙”。建立外贸公司、货运代理公司、供货商等信用及评价信息数据库,及时向社会公布逃匿的失信外贸主体,警示经营户防范外贸风险。截至目前,该平台已将9300余家外贸公司及货代公司纳入诚信监督,收到信用评价30余万条,合同诈骗案件从2009年的159起降至去年的22起,直接挽回损失2.74亿元。去年7月,商务部等国家九部门发文推广义乌市场外贸领域信用建设相关成果经验。

“信用+金融”,强化金融服务。强化与金融机构合作,将缴纳税收、社保、公积金等政府信用信息应用于贷前获客、贷中审查和贷后监测全链条,服务小微企业,实施普惠金融,去年累计发放纯信用贷款6.1亿元。搭建企业金融风险监测平台,对信用、线上交易、信贷、经营状态等数据进行多维度整合分析,实现企业“健康体检”、金融风险监测等功能。推出“一袋金币”电商融资服务平台,实时采集网店经营数据,以信用评价为依据,实现电商企业信用变现,累计授信电商1211家,放款2.26亿元,有效缓解电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信用已经渗透到义乌的每个角落,成为义乌改革发展的一把“金钥匙”。义乌将进一步深化“信用义乌”建设,让信用这张“金名片”带着义乌在“一带一路”上扬帆起航。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