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差距辟税源减税负 日本经济有望继续增长

2018-01-23 13:53:02 来源:本网专稿 

——我国驻日使馆公使衔参赞明晓东谈日本政治经济形势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韶辉 徐赟

“2018年日本《税制改正大纲》和《2018年度财政预算案》已经出台,如果改革措施和减税政策得到落实,2018年日本经济有望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我国驻日使馆公使衔参赞明晓东近日在国家发改委2017年驻外经济参赞报告会上如是表示。

在明晓东看来,2017年日本政治经济形势有两大变化:政治由乱局到平稳,经济由疲弱到稳健。

政治由乱局到平稳

2017年安倍政权一度陷入危局,7月份支持率跌破了30%,达到安倍执政以来的最低点,进入到公认的30%以下的政权危险区间。不过,在提前举行的大选当中,执政的自民党取得胜利,保住了安倍政权。

据明晓东分析,日本一度陷入政治乱局有三个原因,一是安倍本人深陷“两个学园”丑闻。他利用职权和影响力,为森友学园低价购地、加计学园增设兽医系大开绿灯,被在野党抓住不放,穷追猛打。

二是自民党一党独大,在日本政界飞扬跋扈,利用在国会的多数优势,强行通过法案,单方面抛出修宪时间表,引起了共愤。

三是对阁僚和亲信约束不严,个别大臣议员失言、失信、失德,遭到舆论批评。

这些政治乱局的结果,是在东京都议会选举中,自民党惨败,败给了刚刚组建的地方政党都民第一党,从自民党出走的小池百合子当选东京都知事。

“痛定思痛,安倍重整旗鼓,进行了一场政治豪赌,即提前解散国会,举行大选。如果胜选,安倍继续执政,如果败选,则安倍退出政坛。”明晓东说,结果在大选中,执政的自民党奇迹般取得压倒性胜利,赢得了大选。以此为开端,安倍高举“经济最优先”的大旗,声称以谦虚的态度执政,日本政局由纷争走向稳定。

经济由疲弱到稳健

2017年日本经济保持温和复苏态势。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1月,日本的景气扩张期保持了60个月,超过了上世纪末期的“伊奘诺”景气期,成为战后第二长景气扩张期。

明晓东将2017年日本经济概括为以下6个特点。

复苏势头平稳。2017年一季度环比增长0.4%,二季度环比增长0.7%,三季度环比增长0.6%,折年率增长2.5%。日本实际GDP连续7个季度环比正增长,创1994年以来连续季度正增长的新记录。日本政府调高了全年经济增长预测,由年初的1.5%调至1.9%。

通胀预期稳定。2017年11月,剔除生鲜食品以外的核心CPI同比增长0.9%。截至11月,CPI连续11个月同比增长,且涨幅逐月扩大。此外,由于年初以来能源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11月日本国内企业物价指数为3.5%,也保持11个月连续同比增长。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开始向最终产品传导,消费者物价指数和企业物价指数连续上涨,让日本终于看到了摆脱通缩的希望。

对外贸易好转。2016年,日本进出口贸易双双下降。2017年受国际贸易复苏影响,日本的进出口贸易明显恢复。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17年11月贸易统计初值显示,出口额为69,210亿日元,同比增长16.2%,连续12个月增长。其中,对华出口总额增长25.1%,达到13,797亿日元,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68,088亿日元,同比增长17.2%,连续11个月增长。贸易收支为顺差113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6亿元),连续6个月实现顺差。

企业投资向好。日本财务省公布的2017年三季度法人企业统计显示,除金融、保险业外的全产业设备投资同比增长4.2%,达到10.79万亿日元,连续4个季度同比增长。最新公布的法人企业景气预测调查数据显示,日本全产业2017年设备投资将增长3.4%。其中,制造业增长4.9%,非制造业增长2.5%。

就业形势大好。2017年11月,日本平均完全失业率为2.7%,连续6个月低于3%。日本厚生省统计数据显示,10月份有效求人倍率1.55,创1974年1月以来的43年零9个月新高。完全失业人数连续89个月同比下降,制造业、信息通信业和服务业用工需求增长明显,部分行业人力不足、招工困难,日本就业达到了充分就业水平。

企业效益良好。日兴证券从已经公布的上市公司财报预测,2017年财年日本上市企业净利润将创新高。据日本财务省法人企业统计季报显示,全产业(不含金融保险业)主营利润,一季度同比增长26.6%,二季度同比增长22.6%,三季度同比增长5.5%,其中制造业增长44.4%,非制造业下降9.5%。另外,伴随着企业海外投资的加速,企业海外收益也明显增长,1月~10月,日本直接投资带来的分红等收入达到10.7659万亿日元,预计全年将创新高。

同时,明晓东坦言,2017年日本居民消费不振。实际消费支出继一季度同比下降2%,二季度同比增长0.2%以后,三季度同比零增长。“主要原因是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占就业队伍约40%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工资低,收入仅为正规员工的60%。”他说,虽然日本政府连年呼吁企业增加职工工资,但在消费税增加、养老金、健康保险等自付比例提高的情况下,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无法真正增加,这是造成社会消费乏力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尹超]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