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孔坚的“大脚”为何未能迈入院士大门

2017-12-04 13:42:15 来源:本网专稿 洪波

多一些理性分析和客观公正

联名信事件发生以来,俞孔坚一直对争议保持了平静。俞孔坚表示:“本来院士只是荣誉,我能否评上都很正常,无话可说。”

在俞孔坚看来,在井底看天,天地是多么局促。而站在泰山上看风景,天地又是何其宽广。

但毫无疑问:俞孔坚参选院士事件,已经引发人们对院士评选机制的思考——为什么很多做出国际认可的重大科学贡献的学者却落选于中国的院士评选?这样的事件为何会重复出现?

如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屠呦呦曾四次申报院士,但都没有成功;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饶毅落选之后表示,从今以后不候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2011年落选中科院院士,却在2013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和科学院院士。

据媒体报道,饶毅一贯是犀利敢言,老是“得罪人”,而饶毅也表示,“别人对我们这一群人(海归)回来感到不安、不自在。”多次主持科研体制改革调研的中科院生科医学部王志珍院士称,院士评选机制“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吗?也不能这么说”。

在众多的业内人士看来,院士评选是否客观、公正,不仅事关院士群体自身的尊严和公信力,更影响着广大科技人员的努力方向和工作热情,甚至海外留学人员的来去选择。评院士主要应该评正面的贡献,要尽量客观。

“工程院代表中国最高工程科技水平,而不是民意机构,应有自己的权威学术标准。”一位业内专家表示,要多一些客观的科学讨论,懂一点对话伦理,不要被一些偏激性的言论裹挟,更不能让保守僵化的文化生态,扼杀创新的思想。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