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雯雯 李世刚
“汇率操纵论”缺乏客观根据,不符合逻辑,更有悖于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的方向。这种汇率争端回避了导致中美贸易逆差的深层问题,无助于真正解决中美贸易不平衡,也不利于中美经贸往来的长期健康发展。
“中国汇率操纵论”缺乏客观事实基础
“汇率操纵”认定的权威法律依据主要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中的相关定义。IMF对“汇率操纵”仅做出了原则性和概括性定义,并没有明确具体的认定标准。按照IMF的定义,“汇率操纵”是指一国利用对本国汇率的长期、大量、单方向干预,导致汇率对本国贸易有利,从而在贸易中获取非正当利益的行为。对此,IMF对中国的2017年度评估结果显示,人民币币值与基本面大致相符,这表明人民币汇率已实现基本均衡,不存在“被低估”。
美国财政部对“汇率操纵”的关注重点在于对美存在巨额贸易顺差的贸易伙伴国。《美国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政策报告》对“汇率操纵”设定了三大判定条件:一是其对美双边贸易盈余超过200亿美元;二是其经常账户盈余超过GDP的3%;三是连续12个月内持续、单边的外汇市场干预占GDP比重超过2%。由于中国仅满足上述第一个条件,美国财政部在其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上半年两次公布报告中认定中国未操纵汇率,但是将中国列入汇率观察名单。
无论是IMF还是美国财政部对“汇率操纵”的认定都需要以外汇市场干预为重要前提。这是由于一国汇率变化有可能市场的自发调整行为,汇率持续贬值并不足以作为该国政府操纵汇率的判断条件。从外汇储备角度看,外汇市场干预需要央行不断抛售本币、买入外汇,因此汇率低估的后果必然是外汇储备的持续增长。从数据来看,尽管2014-2016年期间人民币兑美元确实呈阶段性贬值,但此期间中国外汇储备余额不断下降。2015年和2016年,中国外汇储备分别较前一年下降了5126亿美元和3199亿美元,这明显有悖于“汇率操纵论”的论断。
事实上,人民币前一阶段的贬值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预期等因素影响,国际资本外流的市场主体自发行为。央行外汇市场操作的主要方向是为市场提供必要的美元流动性支持,纾缓人民币的贬值压力,其本质是防止汇率超调和“羊群效应”。这种做法既不是为了妨碍国际收支的有效调整,也不是为了刺激出口而竞争性贬值,更不是为了阻止人民币汇率市场化调整,因此并不属于汇率操纵范畴。中国努力在提高汇率灵活性和保持汇率稳定之间求得平衡的做法,有效避免了人民币汇率无序调整导致的负面溢出效应和主要货币的竞争性贬值,这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国际社会都是有利的。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正朝向更加市场化方向调整
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随着汇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近年来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不断完善。2015年12月,人民币汇率指数加大了参考一篮子货币的力度,形成了“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形成机制,以更好地保持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汇率基本稳定。2017年二季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在原有“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以适度对冲市场情绪的顺周期波动,缓解外汇市场的“羊群效应”,更充分地反映经济基本面和国际汇市的变化。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不断完善,有效提升了汇率政策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在稳定汇率预期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民币兑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近两年,受美联储加息、美元不断走强等外部环境和市场供求影响,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所贬值,但贬值总体是有序的。而且应当看到,在美元走强的大背景下,实际上全球主要货币兑美元基本都有所贬值,相比之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贬值幅度较小。事实上,从汇改10余年来的整体汇率变动趋势看,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演进,人民币兑美元呈现有升有贬的双向波动,但是整体来看升值明显。数据显示,2005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7年6月末,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累计升值22.17%,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4.26%,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2.24%,是该时期主要新兴经济体中升值最明显的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