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时代 光伏业需要颠覆式创新

2017-10-17 11:25:27 来源:本网专稿 

——访中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娄力争博士

□ 中国改革报记者 李亮子

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当互联网不断对各个行业发起冲击的时候,有人折戟沉沙,有人顺势而为、持续创新。江苏中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利集团”)显然属于后者。充分发挥全球领先的全产业链优势、持续创新的能力,借势互联网,全力推出中利第三代光伏创新解决方案——智慧家庭阳光农场,把网络中的“QQ农场”搬到现实中的千家万户,是中利集团拥抱互联网,进行颠覆式创新的重要举措。

10月10日,本报记者专访了中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娄力争博士。在高新技术企业云集的中关村科技园,他的办公室坐落在第25层。娄力争双眼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兴奋地对记者说:“这次中利集团把解决方案创新升级到第三代,将真正实现光伏走进千家万户、千企万厂!”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中利集团成立至今已近30年,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创新10强,除全球领先的通信、电缆研发制造外,在光伏产业更是具备全产业链条的优势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中利集团具有4GW高效电池和5GW光伏组件、5GW铝合金支架的生产能力。公司拥有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工程技术中心、光伏农业研究院、农业技术公司、国家级的新能源电力检测中心,是中国光伏制造一级领跑者企业。截至2016年年底,中利集团开发建设的电站超过4GW,到2017年年底,预计所有电站开发建设规模将达到5GW,规模和品质领跑全球。以全产业链的光伏制造业为依托,充分发挥下游电站投资、建设、运维的丰富经验,再加上中利集团董事长王柏兴对解决农村能源和现代化农业发展难题的初心,该公司在2015年创新推出了第一代解决方案——“智慧光伏+科技农业”。光伏支架桩距跨度达10米、组件高度达4米,充分满足农业机械化操作。光伏组件单板安装、倾斜度等技术,满足了农作物光照达70%以上。

中利集团的农业光伏让农民实现多种收益叠加效应。第一,每年获得土地租金;第二,将农业光伏下面的土地免费返回给村里使用,中利光伏农业研究院帮助农民共同发展种植、养殖业让农民获得相应收益;第三,为当地农民提供在农场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获得就业收益。

中利集团“智慧光伏+科技农业”的第一代中利万农模式推出两年来,在江苏、山东、青海、宁夏等地创新推出270MW农业光伏示范基地。在占地7500亩非基本农田上,种植了粮食、特色农业、实现了平均每亩3000多元的收益,每年增加光伏板下的种植、养殖业收益约2250万元,帮扶了10多个贫困村,让7500多户的贫困家庭成功脱贫。

精准扶贫回报社会

响应国家的扶贫攻坚战略,为了实现更加精准的扶贫,2016年中利集团在第一代中利万农基础上创新推出了第二代解决方案——“贫困村光伏农场”。娄力争说:“第二代解决方案是把第一代的万农模式进行了标准化、微型化、分布式化、可复制化的创新,一个贫困村光伏农场在300kW~500kW之间,只需要9亩~15亩土地就可建成。

目前,中利集团已开工建设的43个贫困县,平均每个县有86个贫困村,每个贫困村建设0.5MW光伏农场。按二类地区(平均1250小时/年)计算,上网电价为每度0.75元,贫困村每年发电收益约为47万元。前15年的脱贫收益,扣除项目(80%)的银行贷款,15年平均还本、付息、运维费等支出约为24万元,每年光伏发电净收益约为23万元。加上光伏农场特色农业收益,12亩土地(5000元/亩)约为5万元以上,每年收益约28万元。后面15年~20年每年收益40万元以上。如贫困县全部自筹投入,贫困村每年有40万元以上脱贫收益,光伏农场总投资约为3亿元,每年扶贫净收益约3500万元。

娄力争表示,王柏兴先生是伴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作为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有产业报国的情怀,把自己企业的能力和国家扶贫的战略结合起来,从而投入扶贫领域。

中利集团在扶贫领域有如此大手笔着实让记者感到震惊。30亿元自筹资金,垫资修建扶贫电站,一般企业恐怕想都不敢想。

当记者问到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的时候,娄力争表示:“其实很简单,垫资就是为了帮贫困户抢在6·30之前实现并网,可以为其争取到更好的发电收益。我们的垫资平均为贫困村光伏农场每千瓦时电到提高0.15元的收益,能更好地扶贫,垫资的价值就体现在这里。”

尽管也有资金上的压力,中利集团还是积极为扶贫事业而努力。娄力争介绍说:“当前中利集团发起成立了百亿级的光伏产业扶贫基金。贫困村光伏农场建设可由基金先借20%的资本金,还款期限15年,年利率大约为6%~7%,帮贫困县有效地解决了资本金不足的问题,贫困村也可以选择从扶贫资金中筹措资金,提前还款,进一步提升扶贫的效果。”

[责任编辑:王小义]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