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金融科技蓬勃发展:成长烦恼与监管沙盒

2017-09-22 15:07:28 来源:经济参考报 

监管沙盒与技术提升并重

面对来势汹汹的金融科技发展态势,安全风险和行业规范问题难以忽视。各国监管者一方面态度谨慎,一方面采取较为开放的监管沙盒,在运营资质、技术安全、行业标准的制定中寻求平衡。

在日前举行的“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上,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表示,过去几年金融科技突飞猛进,对金融业的存、贷、支付和融资等功能产生了一系列颠覆性的冲击,金融科技正在重塑金融生态。他指出,金融科技造成的最大冲击和变化是在监管和法律方面。首先,监管今后须从机构监管走向功能监管。其次,监管必须从静态区域走向跨区域和跨境监管。金融科技正在对现有的金融企业和行业形成冲击,但还未完全颠覆,今天的监管对未来极为重要。“未来我们会看到金融科技企业之间激烈且动态的竞争,竞争和监管将决定未来金融生态的格局。金融科技的冲击和再塑未来的金融生态是必然的。”

对于高速发展的金融科技,美国监管当局正在酝酿行业规范,预防出现类似十年前起源于金融市场的危机。

美国货币监理署日前发布的半年度报告称,金融科技为传统银行带来新的竞争对手,也推动美国银行承担更多“战略风险”,原因是这些银行寻求与金融科技公司竞争并采用这些公司使用的产品模型。

货币监理署代理署长诺雷卡称,随着银行决定扩张新产品或服务,考虑新的支付渠道或寻找产生持续回报的方式,战略风险也在上升。他还表示,货币监理署将在未来六个月密切关注这些关键的风险领域。

货币监理署警告银行称,创新产品以及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仍是新兴事物,需要银行更加谨慎。另外,货币监理署还希望为金融科技公司打造首个全国性的银行许可,这一设想已导致一些州的银行监管机构提出诉讼。

欧盟10月份预计将发布一个指导标准,规范银行和金融科技企业之间的沟通协调,因为后者需要获取用户信息,而目前这是一个较有争议的话题,欧盟希望找到一个平衡的、兼顾各方的解决办法。

英国金融监管机构鼓励金融创新并对其进行管理。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FCA)实施“监管沙盒”项目,为新兴金融科技创新提供空间,并不断调整监管框架,探索监管边界。“监管沙盒”指从事金融创新的机构在确保消费者权益的前提下,按FCA特定简化的审批程序,提交申请并取得有限授权后,可以在适用范围内测试,FCA会对测试过程进行监控,并对情况进行评估,以判定是否给予正式的监管授权。这实际上为新兴业态提供了“监管实验区”,放松了参与实验的创新产品和服务的监管约束,可激发创新活力。而一旦金融创新产品的规模达到一定水平,在可能产生系统性风险时,FCA和审慎监管局(PRA)将迅速将其纳入宏观审慎金融稳定监管框架之内进行监管。

欧洲中央银行负责银行业监管的部门也对金融科技发展状况保持紧密跟踪。

据德国《商报》9月份报道,欧洲央行负责银行监管委员会负责人达尼埃尔·诺伊表示,欧洲央行银行监管机构希望不久出台与金融科技行业有关的公司许可指南。监管机构必须对金融业出现的技术变化作出反应。

她说:“欧洲央行正在致力于制订这一规定。”这一规定很快将会公布,以征求社会意见。诺伊表示,金融科技企业从事从移动支付应用软件到虚拟货币等新兴业务,它们将在未来的金融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技术和金融壁垒会有所降低,银行市场将变得更具竞争力,但监管机构仍在寻找适合的监管手段。”她说。

金融科技的发展也对安全技术层面的需求提高,尤其在安全解决方案和标准方面,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平台都需防范新技术带来的新风险。

互联网金融安全服务商梆梆金服今年第一季度从国内互联网金融行业中选取了100个平台,进行了盗版情况监测分析,发现有25个平台存在被盗版现象,共出现152个盗版应用,显示金融交易在互联网平台中存在较普遍风险。

梆梆金服的专家提醒,打着互联网金融平台名号的木马应用尤为危险,安装后拦截用户短信,伺机窃取用户资金,易引起用户投诉和法律纠纷。

随着电子化支付流行,网络贷款平台近年来增多,金融欺诈数量和类型也在增多,使得很多银行、网贷等金融平台与用户的财产安全受到了严重侵害。中国第三方独立安全服务机构通付盾提醒说,随着金融科技发展,金融欺诈等行为更需防范,大中小型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反欺诈工作成效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型金融机构体系相对完善,中小型机构仍处于起步阶段。

配套监管遏制ICO乱象

当前区块链技术在金融科技领域大行其道,业内人士预计,该技术对金融行业产生革命性影响。但该技术下衍生的ICO和虚拟货币发展较为混乱,成为监管层关注的焦点。

美国耶希瓦大学商学院教授、华尔街诚智资本联合创始人黄河说,区块链将改变人类对信息的储存方式,其“去中心化”特征可以让每个人都清楚知道其他人在做什么,这些信息真实、传播快、跨国界。区块链技术与金融业相结合,将会对金融行业再次带来革命性影响。

蚂蚁金服负责区块链技术应用的首席架构师童玲说,在区块链技术下,信息流动高效而透明。比如在慈善行业,每个人甚至可以轻易掌握其通过互联网、以电子货币捐献的每一元钱的最终用处。

区块链技术下的ICO最近迎来监管风暴。ICO源自股票市场的首次公开发行(IPO)概念,意为首次代币发行。进入2017年以来,ICO迅速升温,项目数量和融资金额在今年实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明显的泡沫化迹象。公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国内已完成的ICO项目共计65个,累计融资规模26.16亿元,累计参与人次达10.5万。9月,中国央行、网信办、工信部等7部门日前发布公告严管ICO。

英国《金融时报》发表专栏文章,分析了监管前景。美国证交会7月表示ICO可被视为证券并受联邦监管,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也公告ICO“风险很高”,未来全球性的联手监管可能正在加强。

8月初新加坡金管局也发布了对于ICO的监管措施,表明对新加坡数字代币发行的监管立场。金管局声明,如果在新加坡发行的数字代币所构成的产品是处于该国证券和期货法令管制下的,那么金管局将对这种数字代币进行管理。

今年8月,澳大利亚公布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包括将缩小监管空白,将数字货币交易所纳入澳大利亚交易报告分析中心(AUSTRAC)的监管。

在日本,数字货币被定义为支付系统,和管理日本当地的支付企业相似。瑞典将于2018年底对是否发行数字货币“e克朗”作出判断。如果实现发行,即使是没有银行账户的人,也能在柜台进行电子结算。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