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点按病种收付费平均减负三成
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内部综合改革,也需要外部医保制度综合改革的紧密衔接。
为此,本市又从今年开始在实施公立医院改革的三级医保定点医院,开展了首批110个病种按病种付费和收费改革试点,涵盖老年白内障、冠状动脉搭桥术、卵巢囊肿、急性阑尾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常见病。通过这一举措,将参保患者病种费用负担整体降低30%,使本市医改向更深领域更广层面迈进。
天津医院开展了31个病种的按病种付费和收费改革。该院医保科科长韩德伟介绍说,以骨科常见病重度膝关节骨关节炎全膝人工关节置换术为例,单侧人工关节置换费用由之前的56000元下降到53700元,在此基础上入组患者个人负担比重也降低了30%左右,城镇职工医保个人负担的比例由以前的25000元左右下降到7000元左右。实行按病种付费以来,做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明显增加,以往来就医的很多老年患者会因个人承担的费用较高放弃手术,按病种付费政策的实行不仅减轻了患者负担,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天津医院做完膝关节置换手术出院的58岁于普荣女士对记者说:“听说现在这种手术患者个人费用负担降低了平均一万多元,医生建议我手术时我立即就决定手术了,3年前我亲姐姐做的同样的手术,个人承担费用比我多了近两万元。非常感谢政府按病种付费和收费的医保价格政策,我们老百姓实实在在地减轻了就医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
让“医改红利”惠及基层百姓
医改的重点,不仅是减轻患者的就医费用负担,同时还要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布局,破解大医院的“拥堵病”, 让患者“下沉”到基层,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
围绕这一亟待解决的问题,本市将建设好“百姓家门口的医院”作为逐步实现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目标的重要抓手,组建了以家庭医生签约为核心的服务团队,搭建起覆盖各区的区域“医联体”,建立了一批专科、专病“医联体”,通过有力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转移,推进分级诊疗,引导患者合理就医,一系列改革“组合拳”正在不断落地。
市卫生计生委基层卫生处副处长雷勇介绍,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签约161.9万人次,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签约78.5万人次。这些签约居民除了可以享受到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专业就医路径指导,转诊预约,医药咨询等之外,还可享受就医、转诊、用药、医保等方面的差异化政策。
除家庭医生之外,目前全市16个区也已全部完成区域“医联体”建设,同时还搭建了胸痛、儿科、妇产科、代谢病、新生儿先心病等专病“医联体”。“医联体”内,三级医院与基层医院间建立起信息、检验、用药三位一体的共享平台,不仅使专家下沉到社区,还建立社区药房丰富患者用药品种,建立检验、影像、超声的会诊及共享平台,使社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大医院专家的检查、诊疗及用药服务。
家住和平区复元里的陈大娘患高血压、心脏病多年,她与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团队签约,平时经常到南营门医院找家庭医生王倩倩大夫看病、取药。最近,老人因为病情不稳定住进了南营门医院,总医院“医联体”的专家不仅帮老人诊断、治疗,还帮她预约好需要到总医院检查的项目。
老人的女儿告诉记者,家庭医生和“医联体”真是太方便了,不仅老人的健康状况可以得到实时的关注,去总医院就连检查、交费时间都提前预约好了,而且可以在社区取到大医院的药。以后再也没必要早上五六点钟去总医院排队挂号了,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专家号。
社区医院原本配备的基本药物已经覆盖了常见病、慢性病治疗,随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推广,又增加了30多种常用药物。如果患者还需要这些药物之外的药品,“医联体”还搭建了总医院至社区的特殊药品“绿色通道”,增配了阿奇霉素、脑宁、波立维等多种药品,总医院会将这些特殊药品送到社区,使患者不用再专门到总医院排队取药。南营门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院长王瑛告诉记者。
要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合理就医模式,就要让不同级别卫生资源充分发挥各自的功能。本市正通过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破解这一难题,让大医院“愿意放”、让患者“下得来”、让基层服务“接得住”。
本市的监测数据也表明,可喜的变化正在显现。今年上半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增加46.2万人次,二三级医院门急诊同比减少65.2万人次、下降2.5%。市医改办协调推进处处长王越超介绍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使患者向基层转移是引发这一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徐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