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出首张个体简易登记执照
市场主体数量再攀高峰,突破13万家,离不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8月16日,成都高新区发出首张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营业执照。
“既方便又快捷!只需带着身份证,在窗口说明相关情况后,不到半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打算在成都火车南站附近经营办公用品店的市民李青华,日前在成都高新区石羊工商所领到了营业执照。这是8月1日成都推行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成都高新区通过简易登记模式发出的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成都高新区石羊工商所工作人员介绍,“简易登记模式通过‘口头申报、现场取照’的方式,当场即可拿到营业执照,比传统模式在3个工作日内领取营业执照更加高效,方便了个体经营者。”
针对市场准入高效便捷、退出渠道却不畅通的问题,成都高新区还出台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方案》先行试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通过简化程序、精简材料、灵活公示、优化服务,降低企业退出成本,畅通市场出口,构建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的市场环境。截至8月31日,已为近200家企业提供了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简易注销程序为6家企业办理了注销登记。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 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成都高新区将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培育具有创新领军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较强根植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共生发展的中小微企业生态群落,培育科技“小巨人”,促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为高科技大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上市挂牌企业数已达144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西部地区第一。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111家,沪深交易所及境外上市企业总数达33家。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建设一流“双创”载体,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公共研发及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双创”承载能力。以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等为核心载体,汇聚著名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国际研发资源,建设创新及孵化基地。依托菁蓉国际广场、国际创意创新创业载体等,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积极打造“互联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虚拟众创空间,形成全国一流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大孵化平台体系。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抓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五区叠加”发展机遇,从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着手,以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环境、扩大公共供给为方向,以促创新、优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新区红利、创新红利和政策红利,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