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供给侧改革 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逾13万家

2017-09-04 17:15:00 来源:本网专稿 

□本网记者 何广丙

以培育壮大企业主体为重点,突出打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总量再攀高峰,形成了各类市场主体集聚、竞相发展的新局面。9月1日,记者获悉,成都高新区市场主体截至8月31日已达138051户,显示这片创新创业热土对各类人才和企业的强劲吸引力。

截至今年8月31日,成都高新各类型企业共计101081户(不含在省、市工商局登记的住所在成都高新区的企业),注册资本(金)8928.38亿元。其中内资企业99851户,注册资本(金)8513.79亿元;外商投资企业1230户,注册资本(金)414.59亿元。个体工商户36970户,资金总额26.40亿元。

“市场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也是衡量地方发展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市场主体保持高增长背后,离不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作为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和自贸试验区核心区,成都高新区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随着天府空港新城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多重机会窗口开启,多元政策优势叠加,给投资创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成都高新区正吸引全球创新创业人才、企业、资金加速聚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助力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

新登记企业数量创新高   信息技术行业占比最大

今年1至8月,成都高新新登记各类型企业21418户,同比增长6.26%;新增注册资本(金)1749.18亿元,同比增长35.93%。平均每个工作日新增企业121户,新增注册资本(金)9.94亿元。其中,内资企业21236户,同比增长6.04%;注册资本(金)1666.82亿元,同比增长33.80%;外商投资企业182户,同比增长40.00%;注册资本(金)82.36亿元,同比增长100.39%。

从行业分布看,1-8月,成都高新区新登记企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共5117户,占企业总数的23.89%;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共2874户,占企业总数的13.42%;批发和零售业共4583户,占企业总数的21.40%;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共5049户,占企业总数的23.57%;建筑业共2156户,占企业总数的10.07%;其他行业共1639户,占企业总数的7.65%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区域产业发展的基础在多元政策优势叠加的成都高新区,每年都有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大型企业落户。

今年1-8月,注册资本300亿元的四川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亿元的成都高新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注册资本50亿元的成都国际空港新城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先后落户。截至8月31日,注册资本(金)1亿元(含1亿元)以上新设企业共计230户,注册资本(金)合计1274.82亿元。

“成都高新区蓬勃发展的新兴业态,为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也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企业发展动力。”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依托扎实的产业基础和人才密集的优势,格芯(成都)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腾讯西部创新创业中心——腾讯众创空间(成都)新华三成都研究院一大批企业尤其是大型高端企业选择来这里落户安家,成都高新区成为高端制造业、新经济产业发展的主阵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发出首张个体简易登记执照

市场主体数量再攀高峰,突破13万家,离不开“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近年来,成都高新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方向,理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创新政务服务方式,持续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加快营造便利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8月16日,成都高新区发出首张个体工商户简易登记营业执照。

“既方便又快捷!只需带着身份证,在窗口说明相关情况,不到半小时就拿到了营业执照打算成都火车南站附近经营办公用品店的市民李青华,日前在成都高新区石羊工商所领到了营业执照。这是8月1日成都推行个体工商户登记制度改革试点以来,成都高新区通过简易登记模式发出的首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

成都高新区石羊工商所工作人员介绍简易登记模式通过口头申报、现场取照’的方式,当场即可拿到营业执照,比传统模式在3个工作日领取营业执照更加高效,方便了个体经营者。

针对市场准入高效便捷、退出渠道却不畅通的问题,成都高新区还出台了《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试点方案》先行试水,走在全省、全市前列。通过简化程序、精简材料、灵活公示、优化服务,降低企业退出成本,畅通市场出口,构建有进有出、进出有序的市场环境。截至8月31日,已为近200家企业提供了咨询和指导服务,通过简易注销程序为6家企业办理了注销登记。

集聚创新创业要素   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成都高新区将全面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能力,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活力和潜力,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加快培育具有创新领军能力的龙头骨干企业,打造具有较强根植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独角兽企业共生发展的中小微企业生态群落,培育科技“小巨人”,促进“瞪羚企业”加速成长为高科技大公司,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型科技企业到创业板、新三板上市、挂牌融资。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上市挂牌企业数已达144家,位居全国高新区前列、西部地区第一。其中,新三板挂牌企业总数达111家,沪深交易所及境外上市企业总数达33家。

目前,成都高新区正加快建设一流“双创”载体,建立健全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公共研发及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双创”承载能力。以新川创新科技园、成都天府软件园、天府生命科技园等为核心载体,汇聚著名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等国际研发资源,建设创新及孵化基地。依托菁蓉国际广场、国际创意创新创业载体等,集聚创新创业要素,积极打造“互联网+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虚拟众创空间,形成全国一流的“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梯级大孵化平台体系。

成都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紧抓国家级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天府新区国家级新区“五区叠加”发展机遇,从产业、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着手,以增强供给能力、优化供给结构、完善供给环境、扩大公共供给为方向,以促创新、优产业、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开放红利、新区红利、创新红利和政策红利,全面提升城市能级水平,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打造万亿级国际创新创业中心。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