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崇州:智慧法务成为依法治市新引擎

2017-09-01 18:00:00 来源:本网专稿 

“五分”法智慧模式精准引导诉源治理

其实,与“小崇”一道推动崇州智慧法务建设迈上新台阶的的还有崇州法院近年来探索出的“五分”法智慧模式诉源治理。

诉源治理是我国全面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治理法治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现实途径。近年来成都各区市县都在竞相创新实践并呈现出成效突出、亮点频现的良好局面。其中,崇州市的“五分”法智慧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据悉,2016年,在“五分法”智慧模式下,崇州市法院新收案件增长幅度较往年同期下降24.84%,其中新收民事案件同比下降8.85%。今年1-7月,在成都不少区市县新收案件增长幅度较往年同期仍然还在增长的情势下,崇州的新收案件增长幅度较往年同期下降达7.92%,其中新收民事案件同比下降4.76%。全市精准诉源治理新格局初步形成。从而进一步加快了全市城市法治化进程。

据介绍,崇州市的“五分法”智慧模式主要做法是:

以“分析研判”为根据,精准推进诉源治理。崇州市法院定期进行审判态势分析,运用法治大数据,精准绘制案件的“源头”、分析案件的“曲线”、预测案件的“尺度”,找准诉源治理“症结”,对案件收结案情况、增幅情况、增长类型、分布区域等进行分析研判,创新形成了预防纠纷处理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以“分层递进”为依托,多元推进诉源治理。崇州法院不断下移重心,利用诉讼服务网络的触角作用,加强对村组调解组织工作指导,利用“一村一大”驻村大学生调处纠纷;横向联系,利用职能部门共治作用,主动对接相关部门,构建“同台共唱”源头预防的化解纠纷格局;借助党委政府站位高、发力准、权威足优势,推动重点涉稳问题整体解决。

以“分类处理”为手段,有序推进诉源治理。崇州市法院积极探索使用调解前置程序的纠纷范围和案件类型,正确处理个体性案件与集团性案件;完善程序适用,通过小额诉讼、简易程序分流,简案快办、难案精审;强调类型案件处理方法,家事纠纷重在以情理调处,商事纠纷重在规则引领,推进智慧法院建设,通过自行研发法律问答机器人等,推送纠纷解决建议。

以“分别人员”为基础,常态推进诉源治理。根据本市实际,崇州市法院不断充实常驻人民调解员队伍,吸纳劳动、医疗、物业等专业调解员入驻诉讼服务大厅;借助律师专业知识丰富、善于做群众工作优势,扩展公益服务岗职能;邀请公证员进驻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为公众提供诉讼与公证协同服务;发挥退休老法官经验丰富的特长,对简单、小额和特定案由的案件先行调解、整理争点,对人民调解委员调解成功的案件予以司法确认。

以“分区治理”为重点,据悉,按照库区、园区、景区、社区“四区联动”发展战略,崇州市专设了环境资源审判庭,对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岩水库的环境资源保护等问题分析预判,做好纠纷风险防控,疏导化解纠纷;建立了法官联系企业机制,发放“法官联系卡”,帮助企业建章立制,完善制度管理;市法院旅游巡回法庭还利用节假日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等,就地解决旅游纠纷;与此同时,市法院还有效建立起了村(社区)法官工作室,通过派驻驻村(社区)法官,提供便捷优质的司法服务等形式,长效推进了诉源治理。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