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入“快车道”

2017-08-25 11:20:00 来源:本网专稿 

【观点论点】

1、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副组长邬贺铨:长三角和珠三角主要是以对外开放来启动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更多瞄准区域内资源的协同优化,向改革创新要效益。京津冀协同发展肩负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承担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的使命。这是打造中国经济新的增长极的重大举措,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增长新动力和新的增长极、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来源:《经济日报》3月1日)

2、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3月6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何立峰回应了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解决的突出问题就是‘大城市病’。”何立峰说,北京的空气、水、交通等一些“大城市病”表象后面,是因为承载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因此要进行有力、有序、有效的疏解。何立峰表示,3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十三五”规划已编制出台,目前正在编制京津冀空间发展规划。“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深入推进,交通领域、产业转型升级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进展。”何立峰说,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推进,北京“大城市病”会逐步缓解;随着北京、天津、河北之间交通环境的改善,特别是轨道交通的进一步改善,将会有更多的非首都功能从北京疏解出去。何立峰表示,“大城市病”是世界性难题,非京津冀独有。京津冀协同发展将会为有效推动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其他城市群协同发展,解决“大城市病”提供范例。(来源:《经济日报》3月7日)

3、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今年两会期间,天津等十二个省区市代表团举办开放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说:“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很明晰,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根据规划和定位的要求,改革体制机制中的壁垒,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不仅要自扫门前雪,也要兼顾他人瓦上霜。”  (来源:《人民日报》3月8日)

4、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今年两会期间,河北等十二个代表团举办开放日,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说:“河北毗邻京津,要在改革创新、开放合作中加快实现新旧动能转换,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企业转型升级。赵克志说,2016年河北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发展呈现稳中向好,出现积极变化。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第一次超过了钢铁工业,成为河北支柱产业。(来源:《人民日报》3月8日)

5、河北建新集团董事长朱守琛:京津两地聚集了全国大量的优质教育和医疗资源。应该本着“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应搭建京津与河北之间医院的沟通平台,建立对口帮扶联系。京津的医院可以到河北开设分院,将部分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转移到河北,建立专家定期坐诊制度。建议京津的知名医生、专家学者每年有固定时间段到河北会诊坐诊,指导河北医院建设,直接为河北百姓服务。另外,建立三地医生定期轮训制度,拓宽河北医生到京津进修深造的渠道。在“互联网+”的大趋势下,加强三地的网络沟通,开通视频会诊有利于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教育改革方面,应出台政策,鼓励京津的教师到河北支教,提高河北教育水平。聘请京津名师到河北高校任教。中科院、社科院等主要科研单位的各分支研究院向河北转移或到河北建立分院,增加到河北召开科学研讨会的次数。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在于创新驱动,创新就是改革,必然要带动政策的变革。坚持政策拉平和政策创新一齐抓,尽快弥补河北发展速度慢的短板,有效深入地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8日)

6、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三年来,京津冀公共服务合作发展取得突破。2016年上半年北京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出院患者中,河北患者占比从2013年的9.05%降至7.47%。京津冀三地医疗机构临床检验结果互认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在家门口就诊的河北人增加了。京津冀三地要联合强化区域卫生资源优化对接,优质医疗资源共同分享、信息网络平台互联互通,推行多种形式的分级诊疗模式,让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围绕群众看病需求这一重大民生问题,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来源:《光明日报》3月10日)

7、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建议到2020年左右在京津冀率先建成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的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并在全国发挥战略示范作用。”在这一体系下,通过金融机构普遍建立普惠金融和养老金融事业部,通过股票债券市场对京津冀养老服务业和项目优先支持,通过个税递延制度的创新试点建立第三支柱的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其他一系列符合养老跨生命周期需求的差异化金融产品,为京津冀养老社区和养老服务业提供中长期的、低成本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

(来源:《北京日报》3月13日)

8、天津市公安医院副院长张勉之:《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医疗成为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先行者”。这一战略实施三年来,三地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勇于探索,已经取得积极成效,在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促进区域协同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如何有机整合三地医疗卫生资源,做好区域医联体工作,我们仍需努力。“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强京津冀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一体性,整体推进和构建以医疗卫生、公共卫生、健康产业和技术交流为主体的发展布局。”张勉之说,应进一步加强京津对河北重点合作区域骨干医师培训,实施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交流任职,推进京津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与河北省贫困县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下一步,京津冀的优质医疗资源可以结成一个高水平的医学联盟,使三地老百姓能够普惠性地享受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来源:《北京日报》3月13日)

9、神威药业董事长李振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应加快推进三地在医保、医疗、医药领域的资源、政策、信息、科研等成果共享,提高资源一体化利用效率。实现医保互认是三地实现医疗卫生协同发展的重要内容,目前,京津冀医保和新农合跨区域结算已有良好开端,但还需要整体推进,实现全面互联互通。应尽快实现京津冀三地医保统筹衔接,实现药品统一招标、统一采购,在药品进入医保目录、药品招标方面,在一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以及挂网的低价药,可直接进入其他两地医保目录,形成京津冀统一的医药市场。(来源:《北京日报》3月13日)

10、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民盟北京市委主委葛剑平:京津冀都市圈要想真正实现互通有无、超越行政区划限制的高等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障碍。建议由京津冀三地政府组建“京津冀区域教育合作协调委员会”,承担起协调、规划、管理等职能,下设协调管理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工作委员会,积极整合区域优质资源,就合作相关问题开展工作,形成合力,提升区域高校学术声誉与社会地位。通过建立区域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推动京津冀三地高校互派管理层干部任职或挂职交流,以学科和科研项目带动促协同发展,提升区域高等教育整体质量。

(来源:《北京日报》3月14日)

11、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张力:京津冀是环渤海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这对京津冀三地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推动形成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支撑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教育关乎国计民生。推动教育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是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区域教育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将有利于优化区域教育布局,增强教育发展活力,提供公共服务水平,增强人民群众福祉。为此,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同立项,以三地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干部教师交流等方面协同发展现状研判为基础,对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来源:《北京日报》3月24日)

12、河北大学副校长李军凯: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不是简单的合作,而是存量上的改革,是对京津冀地区教育资源的重构。一方面应从顶层设计入手,由国务院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成为决策层、三省市教育厅委联席会议成为协调层、区域内城市间协调会成为执行层,构建起三地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体系;另一方面要改革体制机制,创新发展模式,比如在财政保障上增加地区间横向转移支付,加快区域内教育服务的市场化和社会化,建立一体化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

(来源:《人民日报》4月13日)

[责任编辑:张海莺]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