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动经济结构趋于优化
不少专家坦言,新消费对于宏观经济运行最大的贡献在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
“新消费的发展,要求商品和服务的供给者要不断提升供给水平,特别是增强高层次和个性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能力,不断形成新的消费点。”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消费结构的升级将在很大程度上倒逼供给的转型升级。
这些新消费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供给体系的调整,也带动了服务业特别是中高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例如,随着信息消费的快速发展,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孕育、蓬勃兴起,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占据了国际竞争的主动权。
2013年至2016年,我国互联网行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规模以上互联网接入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其他互联网服务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1.5%、32.4%、17.5%和28.0%。
在以服务业为代表的供给体系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首先就是就业结构。
近年来,尽管我国GDP增速换挡,但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这与服务业不断开拓发展领域、吸纳就业规模越来越大密切相关。“当前,我国第一产业的占比逐步下降,第二产业占比变动缓慢,甚至由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导致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所下降,服务业则吸收了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的大部分劳动力。”李佐军说。
随着新消费热点的形成,中高端服务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从业人数同比增长5.6%,增速高于第二产业4.9个百分点,在全部规模以上企业同比新增的就业人员中,服务业新增加的就业人员占73.7%,高于第二产业47.5个百分点。
新消费给经济结构带来的另一个重要改变,还表现在投资结构上。例如,随着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生、教育培训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此外,随着信息消费的兴起,以信息网络等高技术为主要支撑的电子商务、数字媒体等现代服务业新兴业态层出不穷,投资也保持了高速增长。
推动发展动能加速转换
随着新消费的快速发展,新兴服务业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值得注意的是,新兴服务业发展与传统服务业不同,更加强调创新驱动的重要价值。
潘建成表示,新兴服务业的加速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像自行车制造等一批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步伐、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也可以为广大创新创业者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他们有更多的出彩机会,这将为形成创新驱动新格局提供重要支撑。
近年来,随着我国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帮助制造业企业减少技术创新成本、缩短技术创新周期,实现创新成果即时转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引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加快成长壮大。2016年,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0.5%,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5个百分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顺应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的新产品不断涌现。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司司长许剑毅表示,随着“互联网+”政策持续发力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积极推进,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用户高速增长,互联网经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催生了许多线上线下融合的新模式,促进了服务创新。
例如,以“摩拜单车”“滴滴出行”为代表的出行共享平台,为人们出行带来更多便利;以“猪八戒”、“知乎”、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知识服务平台,提供了服务技能交易、知识变现和知识分享的新渠道;以“蚂蚁短租”“小猪短租”为代表的房屋分享平台,大幅提高了空置房使用率,开创了具有“人情味”的短租时代。
此外,随着新消费的快速发展,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快速释放,也为创业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引发了新一轮创业潮。
专家指出,由于服务业对资本规模要求不高,创业门槛和难度低于制造业,加之近年来我国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服务业“营改增”步伐,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服务业发展潜力的不断释放,将推动新发展动能加速集聚,使服务业在拉动国民经济增长中迸发出更强活力。(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林火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