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范演出市场文化部鼓励演出票实名制打击“黄牛”

2017-08-10 16:35:13 来源:新京报 

实名制可行否?

技术上可行,操作上有困难

对于“实名制”在售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大麦网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防止恶意抢票、囤票,大麦在预售环节采用了输入身份证预订销售,身份证原件是现场演唱会门票唯一换取票凭证。另外,在一些大型演唱会中,大麦采用“人脸识别+RFID(射频卡信息处理)”的双重技术,在重要赛事中也尝试联合“芝麻信用”,对购票的用户进行实名认证。

北京人艺现有会员2万多人,会员卡本身就带有“实名制”性质,但是如果从购票到进场全都做到“实名制”不太现实,“完全的‘实名制’不是不想,而是操作上有困难,比如有团体购票的,也有个人购票后转赠的,不能说不让人进。另外,入场时间也会延长,观众大部分集中在六点半到七点钟入场,如果查得太严,滞留人群太多,观众也会有意见,涉及很多方面。所以说,‘实名制’会限制一部分‘黄牛’,但是要想杜绝也不太现实,只能说尽可能地优先照顾忠实观众。”

业内观察

倡导是好的,关键看落实

今年5月,北京人艺《茶馆》开票的火爆场景引起热议,有市民凌晨三四点就来到剧院门前排队,但“黄牛”囤票的现象也让很多买不到票的观众心生不满。这次文化部下发的《通知》是否会缓解“黄牛党”带来的困扰?

北京人艺票务中心经理翟彦亮表示,在《通知》发布前几个月,文化部组织了一些演出方、票务平台代表多次开会研讨,“大家也提了不少建议,一开始是想杜绝‘黄牛’高价倒票,再加上近两年几场演唱会引起的问题。倡导当然是好的,关键还在于怎么去落实、怎么去执行。”

对于《通知》提到的有关事项,翟彦亮说:“从我们人艺来说,肯定是支持这个事的。我们也很讨厌黄牛,确实扰乱市场,坑害观众,剧场这块一直是想方设法减少‘黄牛’,要说彻底根治,还真没很好的办法。”北京人艺的一些重点剧目开票时,会安排工作人员现场盯“黄牛”,“有些戏我们会采取限购措施,‘黄牛’很难辨别,熟的那几个开票时来都不来,可能找一些人来购票,现场只要看到有人重复买了好多张,我们就不卖他了。”

提到前段时间《茶馆》在网上出现不少高价倒票的现象,翟彦亮透露,有些票根据座位信息会查到会员账号,“单是我们票务中心作废的会员就得有五六十人了,还有作废的会员去院长那投诉,但投诉也没办法开,不能说你买了九折票再去加价倒卖,这对普通观众也不公平。有的人说,是把会员卡借朋友了,但这我们没法辨别,只是对会员卡做出处理。”

演出方关心票务平台如何界定

近年来,著名戏剧品牌“央华时代文化”制作、演出的《如梦之梦》等话剧也十分火爆。去年12月,《如梦之梦》在北京保利剧院演出前,制作人王可然想到一个办法来阻击黄牛票:演出前现场放出几十套低价套票,来打“黄牛”个措手不及。不过,这个办法却受到了部分观众的质疑,“我们本来是想让想看戏的观众买到票,但是网上有些声音说是扣票,这让我们心里很委屈。”

提到《通知》中的有关内容,王可然说:“我们也讨厌‘黄牛’,他们让观众付出更多的价值去看演出,也打破了整体的售票体系。”同时,他也关心在互联网、自媒体时代,这个票务平台该如何界定,“如果是一刀切,对一些小的平台来说可能也不公平。现在是一个自媒体时代,如果没有那么多网络销售和网络推广,剧目的影响和宣传达不到那么广的范围。当然,有这个想法肯定是比没有这个想法好,倡导比不倡导好,有些工作可能需要更细致和更有操作性,这样对行业和好的项目才有效。”

[责任编辑:]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