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潮头浙江 > 要闻

让老百姓走得进坐得下还想来 上虞以人为本构建15分钟党群服务圈

来源:上虞区融媒体中心作者:冯洁娜时间:2025-07-18

“去年我在这里学下象棋,今年我要学会一段舞蹈。”7月16日上午,崧厦街道舜源村党群服务中心,10岁的黄西垚正与39名同学“混龄”上课。近30天的课表上,有手工制作、防溺水、心理辅导等课程,孩子们还会走进消防站学习消防知识,去医院学卫生保健知识。

能否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是衡量城市宜居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在我区,党群服务中心正以“以人为本、舒适便利、集约高效、统筹协调”为关键词,打破传统阵地边界,通过空间重构、资源整合与服务创新,构建起覆盖全域的“15分钟党群服务圈”。从幼儿托育到老年助餐,从非遗课堂到青创孵化,这里的党群阵地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正成为群众“走得进、坐得下、还想来”的共享空间。

问需于民,用好每一寸空间

“中饭在晚晴餐厅吃,下午还能在乐龄中心里上一节美甲课,让我也臭美一把!”小越街道小越村村民张小红是街道党群服务中心的“常客”,也是当初设计改变党群服务中心的“东家”。

2023年,浙江省委提出建设“开放、公益、集成、共享”的党群服务主阵地,这与群众的心声不谋而合。但将阵地设置何处,却让小越街道党工委犯了难。地段差,老百姓不方便;地段好,集体收益受影响。权衡再三,小越街道党工委决定按照贴近人流、便利便捷、可感可及要求,将街道老办事处的位置让了出来。既然要服务党员群众,就要让党员群众说了算。“小孩子要有个图书馆”“便民办事最好在一楼,方便”“非遗教室也要有,将来剪纸、竹雕都能开课”……意见征求阶段,就先架设起了党群之间的桥梁,张小红等村民就是在此时参与设计的。

与此同时,全区20个镇街也紧锣密鼓推进,纷纷通过问卷摸排与走访调研,立足实际需求,关注急难愁盼,科学设置党建服务、关爱帮扶、助力发展、文体休闲等10项基础服务,再因地制宜拓展幼儿托育、居家养老、电商物流等“X”项特色服务,通过“空间腾挪+功能叠加”,实现资源高效利用。

东关街道改造了闲置办公用房,还把上虞南站的动车与站台融进了“求是”书房空间,小朋友们在“车厢”内自习,在“候车大厅”里学绘画、做手工。梁湖街道天香华庭社区,将分散在小区内的物业用房进行了分别布置,做成了大到健身房、小到理发室等一应俱全的党群矩阵。永和镇永和村对露天篮球场进行微改造,承载了更多的健身、演出功能。长塘镇桃园村索性租用了一些零星的闲置农房作为党群阵地的延伸,让村民更加近距离地休憩、阅读和社交。

“我们拆除了部门间的‘隔断墙’,将文明实践站、城市书房、综合文化站等纳入服务矩阵。”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已建成近400个“15分钟党群服务圈”,通过“一室多用、错时共享”实现空间利用率最大化。

老少皆宜,求得全龄公约数

“三菜一汤,志愿者专程送来的。”中午11点多,丁宅村92岁的王林美通过摄像头向外地儿子展示“丁赞”民生服务大队送来的午餐。隔着摄像头,在外工作的儿子也十分安心,丁宅乡党群服务中心的养老服务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更减少了家人精力牵绊。

丁宅乡不大,面积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5700多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就有2600人,占比接近50%,分散在7个行政村,居家养老是他们最大的需求。也是因为小,行政村之间挨得近,丁宅乡没有在阵地上重复建设,而是集中力量做好乡级党群服务中心的运行。丁宅乡通过募集镇村干部、医疗和银行等站所人员、各村的网格员、社会志愿者等组建了一支乡级“丁赞”民生服务大队。他们和外聘的专业养老机构——大通养老公司共同完成着驻点和流动的养老服务,为全乡老年人提供民生、文体以及买菜、理发、磨刀、修电器等服务,甚至危旧房屋维修。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工作人员还挨家挨户上门送服务,并给长期卧床的老人安装了一键呼叫系统,突发情况也能随叫随到。

近年来,我区各党群服务中心紧扣“10+X”服务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或镇村干部牵头组建相匹配的队伍,广泛吸纳“双报到”党员干部、辖区党员群众、能人达人等力量,并注重骨干培养、整体提优,目前已差异化、专业化形成党员教育、民生服务、调解议事、文艺赋美、创业培训、心理救助等各类特色队伍120余支,涌现“丁赞”民生服务、“邵大姐帮帮团”、“红色跑小二”等品牌服务小组。

有了专业化的队伍做支撑,更利于聚焦“人”的核心,“一中心一品牌”的特色打造也日渐富有成效。百官街道文化社区开起了“文化大院”集体生日会,曹娥街道博文社区面向放学孩子提供“四点半课堂”解决双职工家庭子女托管难题,上浦镇“瓷源头益铺”为低收入群体提供手工艺品制作培训,盖北镇“暖流”课堂面向流动人口开展技能培训。

青年友好,解锁“青”爱的中心

“中午去‘半山1994’,约吗?”“好啊,我早想喝他们家的咖啡了。”在步行街工作的许盼刚刚发出微信邀请,就受到了朋友的响应。他们要去的“半山1994”就是百官街道半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

半山社区是老小区,党群服务中心由原老党校改造。往前20年,这里挨着上虞最热闹的街区,现在虽然城市重心北移,但依旧有着成熟的人口结构,老中青各类居民的需求都比较旺盛。众望所归中,半山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于2024年11月完成改造。一楼外凸的咖啡空间,活力明亮的橙色,瞬间点亮了这座老大楼。“我们以咖啡空间为支点,撬动年轻业态集聚。”半山社区党委书记梅琼丹表示,随着“半山1994”的日益走红,更多年轻业态进入党群服务中心,青创客们带着青瓷制作、摄影、亲子互动等项目纷纷入驻。目前,“半山1994”创客入驻率达100%,并且从中挖掘了9名“创客先锋”,以此带动创客服务社区。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在上虞“青春之城”、创客城市建设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虞创业。党群服务中心与中心工作相结合,成为文创客、数创客、商创客等的孵化基地。在创客集聚的e游小镇,党群服务中心常年为年轻人提供“青创市集”等学习、实习、交流、练摊的服务载体。曹娥街道鸿雁社区主理人和社区工作人员在同一个大厅经营,制作各色甜点,常常香气四溢,借助人流把人留。崧厦街道将制伞、售伞等整个产业链搬进红雨伞党群服务中心,邀请听劝的网红主播“伞叔”和伞城历代经营者开展脱口秀讲致富经。汤浦镇“童梦一家”党群服务中心搬进了童装城内,为进货、卖货、出货提供全方位服务。杭州湾“蓝海红湾”党群服务中心还为创业者和投资人架起路演的桥梁。“中心+创业”“中心+社交”“中心+休闲”“中心+充电”等已悄然成为年轻人走进党群服务阵地的四轮驱动。

百心百品,同台PK个个赢

“猕猴桃也会长不好、运不出、卖不火,所以当好红心‘媒’人,做好它们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就成了我们的使命所在!”在“百个中心百品牌”的决赛现场,来自章镇镇“红心”党群服务中心的徐瑜沁向大家娓娓道来。在暖心、便利的服务保障下,章家埠村猕猴桃种植农户突破400户,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超1500亩,年总产量达300吨,销售收入超1500万元。

当天,同台竞技的还有百官街道南丰社区的“南丰大妈”退休妇女服务项目,东关街道保驾山村的“求是”惠民公益课堂项目,道墟街道新屯南村的“爱心汇聚农村、关爱老人同行”志愿服务项目,崧厦街道潘韩村的“吉祥三宝”和孝为老服务项目,永和镇朱巷村的老年人生活圈重构项目,谢塘镇晋生村的“红色跑小二”送餐服务项目,陈溪乡的“知乐知学”研学服务项目等。

“擂台赛不是终点,而是动态优化的起点。”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比赛结果与党群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干部履职考评挂钩,季度排名靠后者将面临降星整改。同时,通过“1+3”党建联建结对帮扶机制,18家省级示范中心带动54家阵地提升服务能力,形成“梯队化培育、滚动式发展”格局。

“党群服务中心因需而变、因人而变、因时而变。”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化“空间破壁、服务合伙”模式,让阵地更亲民、服务更精准、治理更高效,真正建成群众“家门口的幸福站”,成为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