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主办
站内搜索: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  
当前位置:首页 > 海南首页 > 社会民生

海野科普:云南发现两栖动物蟾蜍新属种

来源: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作者:彭霄鹏时间:2025-06-20

云南,这片物种多样性极其丰富的土地,又一次带来了令人惊喜的科研发现!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技术中心、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以及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等机构组成的科研团队,在2024年对云南蟾蜍类群展开深入研究后,正式发现并命名了两个蟾蜍新属种,分别命名为两新种:百草岭蟾蜍(Parabufo baicaolingensis sp. nov. )和雪山蟾蜍(Parabufo xueshanensis sp. nov. )。它们与哀牢蟾蜍(Bufo ailaoanus)具有相似的形态和习性,归入新的Parabufo gen.nov.属。

发现背景

山地溪流中的“迷你蟾蜍”

我国西南山区分布着一些小型、具有溪流繁殖习性的蟾蜍,长期以来它们的分类地位始终存在争议。此次研究表明:这些蟾蜍不仅是独立的新种,更代表了一个全新的演化分支,其形态、行为、生态习性与现有已知种类均存在显著差异,属级分类上另立门户。

隐匿在高山林中的“精灵”,蟾蜍新属种

本次发现的两个蟾蜍新种分别来自云南两个典型高海拔生态系统:

百草岭蟾蜍(Parabufo baicaolingensis

发现地:楚雄州大姚县百草岭,海拔约2000米以上

特征:背部皮肤粗糙,具有不规则疣粒与痣粒;雌性肩部中央瘰粒呈“八”字排列

鼓膜:不可见

体型:雄性45~50mm,雌性66~70.5mm

繁殖期:4~5月,产卵于水流缓慢的山间小水塘 

雄性百草岭蟾蜍

雌性百草岭蟾蜍

百草岭蟾蜍背面为黄棕色,无浅色脊线。耳后腺下半色深。颔缘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纹,尤其眼下部位明显。

雪山蟾蜍(Parabufo xueshanensis

发现地:永德大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约2100米

特征:体色为棕色或棕黑色,背部较光滑,疣粒集中在体侧,肩部无显著瘰粒

鼓膜:不可见

体型:53~62mm

繁殖期:3~4月,产卵于溪流缓缓汇聚的水凼中

有趣的是:这两种新发现的蟾蜍,其蝌蚪阶段口部均未发育出典型的口腹吸盘,与许多溪流蛙类不同,提示了它们在溪流繁殖适应方面的独特演化策略。

雪山蟾蜍皮肤较光滑。背面几无疣粒,体侧有扁平疣粒;腹面疣粒扁平,分布亦密集而均匀。

       新属Parabufo

溪流繁殖蟾蜍Parabufo gen.nov.一支独立的谱系,与所有已知具有在溪流中繁殖习性的蟾蜍亲缘关系相距甚远,表明蟾蜍属内部分种类对溪流的适应是多次独立演化的结果。研究团队通过分子系统学研究证实,这两种蟾蜍与云南已知的哀牢蟾蜍(Bufo ailaoanus)形态上较为接近,在遗传进化谱系中,它们构成蟾蜍属内一个独立演化支系,即——Parabufo属(新属)

哀牢蟾蜍(雌)

该研究成果已于2024年10月通过同行评审,正式发表在国内权威学术期刊上(DOI:10.13880/j.cnki.65-1174/n.2024.23.029),标志着我国两栖动物系统分类研究的重要突破。

云南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具有丰富的野生生物遗传资源,也是我国两栖动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为两栖动物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也提示了还有许多未知的物种有待于继续调查发现‌。同时,海野技术中心在珍稀物种的个体识别及遗传多样性评价工作上也在不断探索和努力。

作者简介:

彭霄鹏,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南海名家青年(南海系列”育才计划)/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从事林木分子生物学研究及林业科普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