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

强力“输血”推动长者食堂提面扩质

福建周宁县出台“长者食堂·幸福家园”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提升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

来源:本网专稿作者:时间:2022-09-30

近年来,福建省周宁县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试点先行、社会参与”理念,探索推行“长者食堂+N”模式,有效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提升农村老年人幸福指数。截至今年6月,周宁县投入资金417.45万元,开办“长者食堂”60所,可容纳1500名老人用餐。

党建引领制定标准促落实

突出责任落实。周宁县制定出台“长者食堂·幸福家园”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落实乡镇党委政府属地责任和村(社区)党组织主体运营责任,通过党委抓总、支部领办、党员群众参与的方式,充分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同群众能动性结合起来,做好长者食堂的建设改造、督促指导、运营管理、资产监管等工作。

拓宽资金来源。采取“县乡补助一点、村(社区)支持一点、社会捐赠一点、个人付出一点”的四级联动模式,在强化党委政府托底保障职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联系在外能人、村(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的桥梁纽带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捐资捐物。采用“线上广泛募集+线下精准对接”的方式做大资金池,积极发动“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员干部、流动党员等参与到助老服务中,累计筹集长者食堂建设运营经费100余万元。

明确激励手段。明确乡镇党委每年建设运营2所长者食堂的目标任务,对完成任务并通过县委组织部、县政府督查室、县财政局、县民政局现场核实验收的,给予4万元基础奖励,超额完成的按照1万元/所的标准给予奖励。同时,从基础设施、服务管理、社会评价等方面对长者食堂运营情况进行综合评判,并将其作为给予运营经费补助的依据,促进长者食堂良性健康发展。

以人为本精心打造谋长远

建好场所。周宁县组织党员干部进村入户,就长者食堂选址、建设、日常监管、餐食标准等问题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建议。选择村(社区)内常住老年人较多的区域,对历年建设的农村幸福院、老人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党群服务中心等公用设施进行修缮改造,着力打造老年人居家养老“五分钟幸福圈”。

建强队伍。明确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负责长者食堂的管理、运营;组建村(社区)党组织敬老助老志愿服务队27支,设立党员“先锋岗”,发动中青年党员120余人参与到分餐、服务、引导等长者食堂运营服务中。在全县开展养老互助乡村公益性岗位人员招聘工作,为每所长者食堂招聘1名~2名专职工作人员,既充实了长者食堂服务力量,又一定程度解决了困难群体就业问题。

健全制度。规范财务收支,在村委会账户设立“代收款—长者食堂”会计科目,实行每月公布收支,季度审核兑现运营补助,将收费、捐款捐物、菜品采购、掌勺义工补助等收支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开展满意度调研、抽查评价反馈等方式,在建设运营过程中收集到各类意见建议60余条,并在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及时改进提升,保障长者食堂长期可持续运营。

创新思路拓展外延惠民生

丰富服务场所。周宁县在满足老年人用餐需求的基础上,结合长者食堂场所条件、老年人物质文化需求等因素,进一步打造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休闲娱乐室等场所,让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实现“抱团养老、就地享福”。截至目前,依托农村文化中心,修建长者食堂、老人活动中心、图书室等46个;利用旧祠堂,修建老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新建活动室、阅览室、休息室及社区文化站等23个,较好地满足了老人们多样化服务需求。

延伸服务内容。将“长者食堂”与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休闲健身广场等阵地相结合,开展宣传宣讲、文艺演出等精神文化活动40余场,将长者食堂建设成为兼具传播党的声音、培育文明新风、传承优秀文化的综合性阵地。同时,各乡镇将长者食堂作为敬老爱老教学点,组织中小学开展共建活动21场次,既让“食堂”成为学生的“学堂”,又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提升服务水平。延伸医养结合服务链,不断融入医疗护理、心理调适等服务内涵,把“长者食堂”打造为拓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进医养结合、助力老人幸福生活的重要平台。邀请医生到长者食堂开展义诊活动73场次,为老年人进行身体状况检查。利用餐前餐后活动时间,组织卫生院医务人员集中宣讲老年人保健知识,开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行动,让老年人既吃上了热饭,又享受了健康服务。

(福建省周宁县委改革办供稿)

友情链接
欢迎关注改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