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志文 贾丹
韧性社区作为应对社会风险的重要治理单元,其核心目标在于通过系统性建设增强社区面对危机的抗逆力与恢复力。社区作为个体生活的基本单元,其心理支持系统的完善程度直接决定着个体应对危机的有效性。目前,我国韧性社区建设多聚焦于物理基础设施与应急机制,对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关注不足,导致个体心理危机频发,如焦虑扩散、信任崩塌等。因此,探讨个体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路径,对完善韧性社区的“软韧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传统研究层面,韧性社区是指具有稳定、恢复和适应能力的社区,能够在面对灾害时不完全依赖外界救援,并通过自身的防灾韧性促进社区的恢复与发展。近年来,面对公共卫生事件、经济波动等风险,“心理韧性”逐渐受到关注,韧性社区建设逐渐表现出了双重维度,即“硬韧性”与“软韧性”。前者指建筑抗震、物资储备等物理能力,后者则指社区成员的心理抗逆力、社会网络韧性及文化认同。个体心理适应能力是“软韧性”的核心要素,通过个体与社区的互动机制影响整体韧性,个体心理稳定可减轻遭遇危机时的集体恐慌,增强协作效率,反之,个体心理崩溃则可能引发社区治理失效。
在韧性社区建设中,个体心理适应能力的提升面临多种挑战。例如,部分个体对危机的认知存在非理性化倾向,其在面对突发事件时,易受信息过载和谣言传播干扰,形成极端化认知偏差,或陷入过度担忧的灾难化思维,或产生忽视风险的侥幸心理,且普遍缺乏对自身心理应激反应的科学识别能力,难以建立理性的危机认知框架。目前,社区建设对个体的心理支持力度有所不足,尤其是社区居委会等正式支持主体因行政负荷过重,难以提供个性化、精细化的心理服务,致使危机中个体心理援助供给不够全面和精准。
在韧性社区建设中,基于提升个体心理适应能力的需求,社区需从多个维度出发构筑个体心理支持体系。
强化危机认知干预,主动培育社区居民的理性危机意识。社区通过系统性、常态化的认知塑造机制,可以帮助居民树立对各类风险的科学认知,从而增强其对危机的可预测性认知与可控性信念,进而增强其心理适应力,减少面对危机时的各类心理风险。社区可建立覆盖全年龄段、融入日常生活的风险教育机制,通过定期举办危机知识讲堂、防灾减灾理论课程等形式,向居民系统普及各类风险的成因、特征及演化规律,帮助其建立危机可认知、风险可评估的基础认知框架。
同时,可适当结合情景模拟、应急演练等实践性教育手段,让居民在模拟场景中亲身体验危机应对流程,掌握基础应急知识与心理调适要点,将抽象的风险认知转化为具体的应对信心,逐步培育积极的危机应对心态,减少面对突发事件时的陌生感与失控感。
针对危机中信息过载、谣言传播引发的心理干扰,社区需构建权威信息的筛选与传播体系。比如,建立由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及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信息过滤与内容生产团队,实时追踪权威信源,对危机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整合与科学解读,形成适合社区传播的信息包,由社区网络端(如社工微信、社区公众号等)推送经过核验的准确信息,提升居民对网络信息的甄别能力,增强其对非理性言论的免疫力,避免由不实信息引发恐慌性心理应激反应。
聚焦个体心理需求,打造多元协同的心理韧性培育共同体。受限于社区治理层面行政压力庞大、日常事务繁多的情况,社区可考虑从“非正式支持”视角推进个体心理健康支持工作,以提升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例如,社区可培育多样化社区组织,如兴趣社团、互助小组、亲子社群等,创造居民高频互动场景,逐步增强邻里信任与情感认同。鼓励居民基于共同需求组建功能性互助网络,如灾害应急互助队、老年关怀小组等,使居民在日常互动中形成自然的情感支持链条,提升其在危机中自发互助的意识与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发挥社区内关键人群的引领作用,如邀请退休教师、医生等志愿者担任心理疏导员,通过其社会影响力带动更多居民参与支持网络建设,形成熟人社会的心理支持微循环。对于部分发展水平较高的社区,还可设立心理韧性专员岗位,配备具备心理学背景或接受过系统心理干预培训的专业人员,负责常态化心理需求调研、危机预警与初步干预,确保社区心理支持工作的持续性与专业性。
同时,将心理服务技能纳入社区工作者能力建设的核心内容,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沟通技巧等专题培训,增强基层工作者识别心理风险、提供基础心理支持的能力,打造社区化的一线心理服务队伍。
顺应当代科技环境,善用新技术构建数字心理服务生态。社区可以科学利用各类数字技术,有效突破传统心理支持服务的时空限制与群体区隔,提高个体心理支持服务的精准性和智能性。而面对数字化时代的技术鸿沟与群体分化,单纯引入线上服务工具难以实现心理支持的均等化覆盖。对此,可通过适老化改造、场景化功能开发等系统性适配创新,构建兼具技术温度与人文关怀的数字心理服务生态。例如,针对老年人、残障人士等存在数字鸿沟的群体,开发符合其使用习惯的数字服务产品,如推出具备语音交互、大字体显示、简化操作界面的心理健康类App,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也可以通过社区网格员、志愿者提供一对一设备操作指导,帮助用户掌握在线心理测评、远程咨询预约、危机干预热线接入等功能,确保数字心理服务触达“最后一公里”。
此外,可探索智能穿戴设备与心理服务的融合应用,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采集心率、睡眠等生理数据,结合算法分析心理压力指数,主动识别潜在心理危机并触发预警机制,实现对高风险群体的动态监测与及时干预。在技术应用的安全性与高效性层面,引入区块链技术构建匿名化心理服务数据平台,通过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与加密技术,对用户的心理评估数据、咨询记录进行脱敏处理,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实现心理服务需求与供给资源的精准匹配。
个体心理适应能力不仅是个体在危机情境下的应激反应能力,更是贯穿风险预防、应对、恢复全周期的动态调适过程。从社区生态着手提升个体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助于通过系统的认知干预打破个体的非理性思维定式,并借助社区支持网络重建个体与社会的连接,让个体在增强自身心理危机抵御能力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区的温暖,进而认同并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最终达成韧性社区建设效果。未来,在韧性社区建设中,应以更开放的跨学科视野探讨社区韧性表现的多重维度,将社区居民的心理韧性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实现个体心理韧性与社区整体韧性的共生共长,使韧性社区真正成为兼具风险抵御能力与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治理单元。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项目(课题编号:2022YJJDZD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