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 合
如果你一出生就坠入一个无声世界,将来你会选择什么职业?是否会保持对生命的热爱与激情?
在浙江湖州,一对聋哑夫妻用他们的行动作了回答。施献荣、朱水银夫妇,凭借修车的好手艺,开了间修车行。36年来,夫妻二人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他们的修车行备受好评。
每天早上六点,天蒙蒙亮,车行就开张了。其实这么早没什么生意,但施献荣担心一早上班或上学的孩子半路上车子抛锚,找不到可以修理的地方。36年来,这份默默的守候曾经温暖过很多人。
一张摆满自行车零部件的铁桌,几把靠在墙边的木椅,几辆待修理的自行车轮,组成了这方静悄悄的天地。
店如其名,修车的价格只需要一元钱。
另外,施献荣也有自己一套规矩:要是老人、未成年人、残疾人过来修车,只要不更换大配件,就不收钱;能修的零配件尽量不换新的,想方设法为车主省钱;修理小故障只收零件费,不收服务费……
36年来,夫妻俩诚实做人、诚信经营,收获了街坊邻居的无数点赞。
捏捏车铃铛,再指指耳朵,就是车铃不响了;指指电瓶车瓶,再摇摇手,就是电瓶坏了。在车行,每个来修车的人都用手势和夫妻俩交流,彼此间也形成了默契,一个动作和手势,施献荣立马心领神会。确保车没问题后,顾客就冲施献荣竖个大拇指。
一天清晨,邻居来修车,得了重感冒正在休息的施献荣立马出了门,发现摊位没有合适的螺丝,施献荣又骑车去其他地方买,匆匆忙忙花了3个多小时才帮她修好车,连午饭都没顾上吃。看着修好的车,邻居感激地不知说什么好。
这样暖心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在车行刚刚开起来的时候,生意却并没有这么顺利。
沟通,是施献荣遇到的第一大“拦路虎”。一开始,顾客发现摊主是个哑巴,转头就走。有些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留下来,也因沟通不畅摇摇头离开了。比划半天,脸都憋红了的施献荣只能无奈地看着客人背影远去。
施献荣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件事做好。白天,他仔仔细细修车,晚上就在自家院子里琢磨组装零件。遇到谁家有了新款自行车,他都会跑去人家里仔细研究,一蹲就是一两个小时。就这样,施献荣不仅修车的手艺愈发精湛,也琢磨会了电瓶车、摩托车修理,生意慢慢好了起来。
看着丈夫认真的模样,朱水银用手比划:“自己嫁对了人!”
随着生意渐渐有了起色,朱水银开始帮丈夫打下手。“我们虽然不会说话,但想凭自己的双手,多做善事,奉献爱心。”夫妻俩用手语表达了自己的初心。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来袭。小区马上设置了值守卡口,却发现没有地方接电源。施献荣得知后,主动把卡点上的电源接到了自己的车行里。
社区干部要付电费给他,他头摇得像拨浪鼓,坚决不收。后来,夫妻二人主动请缨,为医务工作者免费修理自行车和电瓶车。疫情期间,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不能进小区,夫妻俩就把包裹拿到自己车行的大阳伞下面,免得东西淋湿。
“作为残疾人,我们受到了社会很多的关照,也想尽一份力帮助他人。” 施咸荣打着手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