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和昌
从河南省洛阳市区往东南,走过丘陵、平川,便进入伏牛山区。汝阳县就铺展在这片“七山二陵一分川”的土地上。
从汝阳站驶离高速公路,可见路边矗立着两尊恐龙雕像,便明白,这是到了“恐龙故乡”;紧接着,一道屏嶂上醒目地书写着“天下第一军校”6个大字,这便是鬼谷子王禅讲兵授学之地。继续行驶,展现在眼前的是北汝河两岸崛起的美丽新城,宽阔的街道、整洁的市容、高耸的楼房、热闹的街市、熙攘的人流相继映入眼帘。
近年来,汝阳县委、县政府组织全县人民紧紧围绕脱贫目标,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克难攻坚,连续奋战,打响一场脱贫“摘帽”攻坚战。“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等一串含金量很高的荣誉,展现出汝阳县人民的奋进和顽强。
压实责任
形成立体帮扶体系
山区的发展无疑受到地域与条件的局限。汝阳县52万的总人口,生存在8镇5乡133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汝阳县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级贫困县、201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县的贫困村有78个,贫困人口达到13,759户54,026人,贫困发生率达12.7%。
汝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汝阳县有个十八盘乡登山村,“山高坡度大,地在墙上挂,旱涝都成灾,要啥没有啥”是这个村当年的真实写照。面对这样的条件,登山村党支部带领全村村民战天斗地,在山上修筑梯田,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
汝阳县以此为榜样,以“宁愿苦干改山河,不甘苦熬度岁月”的新时代“登山精神”为动力,动员全县人民,向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
汝阳县委下发《关于脱贫决战阶段压实“六级”责任的通知》,号召各级干部坚决扛起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政治责任。汝阳县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长为第一副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组建14个专项指挥部,把全县划分为四大战区,建立五级网格,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组织指挥体系。具体而言,从县级干部做起,每个县级干部分包2个~3个贫困村、5个~6个非贫困村;县直单位定点帮扶贫困村;乡镇五大员分包各贫困村;帮扶人员“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形成立体的帮扶体系。为夯实“六级”责任体系,汝阳县进一步明确村、乡(镇)、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行业部门的责任,形成人人扛起“责任旗”,个个挑起“攻坚担”的局面。
因地制宜
产业扶贫形式多样
汝阳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经过梳理研讨,紧盯“六个精准”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决定发展6大扶贫产业,做到“一乡一产业、一村一特色、一户一策、一户多策、稳定增收”,确保扶贫实效、农民增收。
汝阳县投资12.4亿元实施产业项目581个,并在原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培育龙头企业27个,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新型经营主体456家,实现行政村合作社全覆盖,入社户数达到1万多户,带动3万多户农民增收。
在汝阳县山区,随处可见塑料大棚。大棚里,一人多高的架子上整齐堆放着一排排袋装的香菇。棚里的村民说,他今年种了3000袋香菇,每袋收入5元~6元,年底可有1万多元收入。汝阳县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协会,制定种植奖补政策,激发52个村2600余户7100余人专业从事食用菌种植。汝阳县食用菌种植发展到1亿袋,产值达6亿多元。
走进汝阳县小店镇“甜瓜小镇”家乡美家庭农场,一阵香味扑鼻而来——以马明盼为主的13名本地大学生于5年前开始创业种植的甜瓜正在收获。他们从汝阳县已经种植了43年的甜瓜入手,经过理论和实践的反复验证和融合,经过23次试验,独立研发成功“50%发酵牛粪无土高效长季节栽培薄皮甜瓜技术”。该产品迅速走俏市场,种植规模也从原来的2个大棚发展到现在的119个大棚,带动村民230多人就业,总销售额达到500多万元。
汝阳县刘店镇枣园村的120座新型塑料大棚让人眼前一亮。棚里一片青葱,南瓜、番茄的藤条顺着牵引绳向上生长,一串串稠密的南瓜、番茄吊挂着,很是惹眼。这是返乡创业人士马江卫发起成立的豫蔬香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成果。该合作社总投资500万元,流转土地800亩,采用“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管理模式,种植蔬菜220亩、林果540亩、核桃5万株,年产蔬菜3000余吨,产值达2000万元,带动劳动力就业200多人,有效安排贫困户10户26人,实现贫困户人均年收入近2万元。
放眼望去,刘店镇二郎村满山的桑树已经成林。据了解,此桑树林投资478万元,种植面积2000亩,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经营主体,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管理模式,实现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带动村民100户就业,每年收入500余万元。
刘店镇返乡创业园里的服装加工厂里,一派繁忙。汝阳县因势利导,把服装加工产业作为扶贫项目来抓,成立服装行业协会,依托小店产业园区打造服装加工产业园,带动1500多人务工,其中有贫困群众629人。
“我们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初步形成以烟叶、红薯、鸡蛋、桑葚、蔬菜为主的‘金红黑白绿’5色产业,拓宽了群众的增收渠道,带动1266户贫困户脱贫增收。”刘店镇党委有关负责人谈起本地的产业发展,如数家珍。
在汝阳县城关镇洪涧村的山区,可以看见,整个山梁被光伏板覆盖。据悉,当地许多山区村庄都有光伏扶贫项目,通过设立公益岗位、产业补奖等方式,带动1.3万户贫困农民年均增收1000元。
红薯是汝阳县的传统农作物。2018年,汝阳红薯获得“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2019年5月,汝阳红薯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2019年,汝阳红薯发展到10万亩,带动当地农民通过种植红薯脱贫。为整体提升红薯产业经济效益,汝阳县政府与省市科研部门共同筹建汝阳红薯现代产业园,打造种苗繁育、科研示范、精深加工、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共享式产业模式,引进红薯新品种,使汝阳的红薯产业提升至一个更高的水平。
汝阳红薯与汝阳杜仲、汝阳甪里艾、汝阳花生、汝阳香菇均被评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为发展特色高效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汝阳县制定产业奖补政策支持这些优质特色产品开发,其中,流转土地7万亩扩大花生种植、2万亩培植优质烟叶、1万亩种植艾草,并借助电商扶贫项目,把这些优质特色产品不断推向域外,叫响“山水汝阳”品牌。
汝阳县三屯镇庙湾村地处山区,是个有319户贫苦户的贫困村。在扶贫工作队的支持下,庙湾村大力发展养猪、养鸡、养鱼产业,有效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
据了解,汝阳县的西泰山是国家4A级景区,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经过多年打造已成为旅游胜地。当地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推出西泰山炎黄文化节暨杜鹃花节,带动了整个乡村旅游发展。景区所在的核心区牌路村(居委会)依托西泰山景区开办农家宾馆136家、旅游纪念品商店12家,就业人数达298人,还带动周边的王庄村、西门村、泰山村等多个村庄建起农家宾馆共计5000张床位,2019年村总收入达到2000万元。
同时,汝阳县通过村集体创办经济产业基地、建立扶贫车间,把村民组织起来。汝阳县共建立村集体经济产业基地和扶贫车间176个,围绕小商品、电子产品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外来加工业务。2019年,汝阳县承接义乌等地来料加工项目155个,实现加工收入7000万元,带动2300多人就业,月均增收2200多元。
广开门路
拓宽脱贫增收渠道
汝阳县村民王某属于一般脱贫户,家有5口人,除了按政策享受的集中供水、住房保障、教育保障、健康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支持外,还享受着产业扶贫红利:光伏扶贫项目享受补贴1450元,红薯种植补贴项目享受补贴400元等。王某家中,有4人在政府帮助下外出就业,享受就业补贴5000元。2019年,王某家年收入69,291.81元,人均纯收入13,858.36元。
汝阳县是劳务输出大县,每年都有10余万人外出打工。为支持和鼓励村民外出打工,汝阳县采取了多个措施:一是建立完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通过覆盖县、乡、村三级231个就业信息平台,及时向村民发布就业信息和政策,实行“一对一”岗位对接;二是对外出务工的劳动力开展“订单式”“定向式”精确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掌握一项实用技能,使每个贫困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创业;三是制定就业奖补政策,对稳定外出务工的贫困群众根据收入情况给予奖补,激发群众外出务工积极性。从2016年以来,汝阳县累计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等4588.9万元,仅2019年就转移了劳动力13.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2.37万人。
村民想上个小项目,没有本钱怎么办?面对这个问题,汝阳县构建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扶贫服务体系,县设立金融扶贫服务中心、乡镇设立金融扶贫服务站和金融扶贫服务部。同时,建设扶贫小额信贷信用体系,汝阳县累计有3912户村民享受小额信贷服务,贷款金额达1.4亿元,户贷率28.5%。
汝阳县王坪乡地处深山区,易地扶贫搬迁到马兰河畔的社区后,住宅都装上了电梯,山区的移民们都享受到了城里人的生活。王坪乡利用山区山清水秀的资源优势,建起桃花岛漂流,既带动了城市自驾游,也带动了乡村经济发展。
企业入驻
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在汝阳县产业集聚区,安徽鸿路钢结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几百米长的高大车间颇为震撼。该公司的成功入驻,带动了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汝阳县,推动当地形成完备的绿色建材暨装配式建筑产业。
这些现代化大型企业的入驻,给汝阳县这个农业县带来的不仅仅是税收和就业,还有现代化企业的发展蓝图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彻底改变了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的汝阳县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当地实现思想上和意识上的飞跃。
例如,洛阳环升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的生产原材料主要是陶瓷废料、石英尾矿砂、废弃石英砂等固体废弃物,这正好解决了汝阳县及周边县矿石废弃物形成的垃圾堆积和污染等环境问题。该公司除上缴上亿元的税收外,还拉动当地物流产业产值增加1.2亿元,解决400人就业。
汝阳县的钼矿资源丰富,国有大型企业金堆城钼业汝阳有限责任公司的投入,带动了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与周边村民脱贫致富。该公司除每年给汝阳县带来几亿元的财政收入外,还大力支持所在乡镇建设,长年安排400多农民工参与矿山建设和生产,直接带动周边几百户村民奔小康。
补齐短板
解决教育医疗难题
走进汝阳县外国语小学,宽敞的校园、漂亮的教学楼和整洁的教室令人眼前一亮。据了解,汝阳县斥资建起这所学校,并从国外聘来2位外籍教师,让2300名孩子也享受到大城市般优越的教育资源。
多年前,汝阳县只有2所高中,很多孩子基本与高等教育无缘。汝阳县委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汝阳县先后建起汝阳县第二高级中学、第三高级中学,使更多孩子能够走进高中教室,进而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带动全家脱贫致富。汝阳县还发展起职业教育,有针对性地培养专业技术实用人才。
短短几年时间,汝阳县累计投入25.64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新建19所、改扩建90所,补充农村师资632人,有效解决了上学难、大班额等难题。2018年,汝阳县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2019年,汝阳县又投资7.5亿元,新开工建设高中、职教中心各1所,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为提高教学质量,汝阳县与北师大、河科大、涧西区等开展教育合作,教育质量不断提升。2019年,高考本科上线2232人,上线率达到65.5%,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100%;2020年,高考本科上线2527人,上线率达到68.5%。
“没有健康就没有小康”,平淡的语言说明了朴实的真理。在汝阳县岘山村,笔者走进村卫生室,以旅游者的身份说身体不太舒服。卫生室一位女乡村医生随即打开电脑,挂在墙上的显示屏上立即出现河科大附属医院一位主治医生。这位主治医生询问笔者病情后,让乡村医生测量了体温,随即开出一张药方,药方被乡村医生通过电脑打印出来送至笔者手中,全程只用了几分钟时间。
岘山村驻村第一书记说,如今,村民看病费用大大降低了,报销比例能达到90%左右,基本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
汝阳县的“网络医院”走在了前面。据汝阳县卫健委统计,“网络医院”开通2年来,接受远程会诊的患者达23,900多人,其中贫困户患者7865人。一方面,汝阳县筹措资金全力提升县、乡、村三级医院的医疗基础建设,对照标准化卫生室建设要求,对所有村卫生室进行全面提升改造,配备合格村医557人,基本药物配置达200种以上;另一方面,汝阳县抓住建设“互联网+健康扶贫”试点县的契机,建成“互联网医院”236所,实现了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全覆盖,截至2019年底,为群众节省费用1300余万元,实现了“健康进家庭、小病在乡村、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90%以上病人就医不出县”的目标。
毫不松劲
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全县上下凝心聚力,持之以恒合力攻坚。经过市级初审、省级复验专项评估,今年2月底,汝阳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如期完成脱贫“摘帽”。然而,汝阳县仍然毫不松劲,继续抓紧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役。
6月底,对贫困人口进行动态调整后,汝阳县建档立卡贫困户13,701户53,883人,已累计脱贫74个贫困村11,535户48,820人,剩余4个贫困村2166户5063人未脱贫。汝阳县坚持县、乡、村三级联动,反复审核、自检、校正,准确查清落实,以开展“查、补、提”专项活动为抓手,深入进行各类问题排查、整改工作,对排查岀的问题立行立改、全面整改。
面对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汝阳县外出务工受到明显影响。汝阳县成立了外出务工工作领导小组,利用“周三帮扶日”,对外出务工情况进行走访排查,实施动态管理,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服务。同时,在县内开发就业岗位,到县外寻找点对点输送,与省外20余家企业沟通联系,让外出务工人员享受“出家门登车门”“下车门进厂门”的“一站式”贴心服务。
“摘帽”后,未脱贫剩余贫困人口既是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注重点,也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难点。汝阳县在每个乡镇设立了一个“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中心”,把他们从贫困家庭分离出来专门托养,让家人减轻负担、致力脱贫致富。
今年3月,汝阳县组织摸底排查,重点围绕未脱贫户、脱贫监测户、边缘户、受疫情冲击较大农户等4类人,查出脱贫不稳定户93户369人,边缘易致贫户194户741人,受疫情影响较大农户153户657人。4月上旬,汝阳县采取转移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兜底保障等措施分类解决。
如今,汝阳县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但仍然严格落实“四个不摘”,对已脱贫的做到投入不减、项目不少、政策不变、帮扶不撤,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同时,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补齐短板促增收,让汝阳县的贫困户真正过上好日子。
(本文配图由汝阳县新闻中心丁霄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