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 妹
日前,在安徽省两会系列新闻发布会上,滁州市委书记张祥安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滁州答卷’”,介绍滁州近年来发展情况。从“大包干”到“大扬子”,从“大滁城”到“大江北”,滁州市抢抓机遇,争先进位,闯出了符合阶段特征的发展之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6.62亿元提高到2018年的1801.7亿元,增长272.2倍;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0.8亿元提高到2019年的357.1亿元,增长446.4倍。
抢抓一体化发展机遇
对外合作迈出新步伐
1978年12月,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贴着身家性命搞起 “大包干”,自下而上拉开中国农村改革大幕。同样是在1978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安徽最耀眼的企业“扬子”,也在滁州诞生了。历经岁月,那段激情燃烧的时光,沉淀为这座城市的深刻印记——“大扬子”。
2019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滁州市被列入27个中心区城市之一。对滁州来说,是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目前,该市正紧锣密鼓推动相关任务落实,与南京签订“1+2”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全面启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两个跨界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与苏州签订《中新苏滁高新区合作共建框架协议》,开展了扩区前期工作;与合肥都市圈加强对接合作,36个项目列入都市圈年度跨区域重大合作项目库。
同时,该市谋划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去年新招引了总投资110亿元的晶科光伏组件、50亿元的圣泉化工等一批大项目。此外,滁州还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东向开放、沿线(高铁)开放、境外开放步伐。去年1月~11月,该市实现外商直接投资13.4亿美元,居全省第4位;实现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31.7%,分别居全省第5位、第2位。滁州的“朋友圈”越来越广,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传承改革创新基因
转型升级取得新成效
从当年的“大包干”,到二轮土地承包、农村税费改革、粮食直接补贴改革,到近年来的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滁州先后承担了83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农村土地“三权”分置、国有林场改革等在全国走在前列。天长医改、定远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来安农村垃圾治理模式、企业用工“周转池”制度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放管服”改革、效能改革不断深化,全市11.7万项政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改革始终是滁州最靓丽的名片、最显著的标志。
滁州市把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出台“1+4+N”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实施人才招引“三大行动”、人才培育“三大工程”,累计与近百家知名大学大院大所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去年全市研发投入占GDP比重首次超全省平均水平,增速居全省第1位。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420家、居全省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全省第3位。滁州还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双招双引”行动,新上了一批投资规模大、牵动性强的好项目,厚植了支撑即期、引领预期的新动能。目前,全市已形成智能家电、先进装备、绿色食品、新型化工、玻璃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六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发展到1726家。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民生保障实现新提升
滁州市东临南京,西接合肥,区位优势都非常明显。2008年,眼看两位“大哥”在城市建设上相继开跑,滁州正式提出建设“大滁城”的发展战略。
“大江北”,是滁州市面对未来发展提出的全新战略布局,其源于国家级新区“南京江北新区”的设立。
滁州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为目标,推深做实林长制、河(湖)长制,大力实施“绿色滁州”、林业增绿增效和“四旁四边四创”绿化提升等行动,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目前,滁州市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通过强化控车、控尘等“五控”措施,PM2.5平均浓度连年持续下降;贯彻落实“土十条”和《土壤污染防治法》,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五连降”;聚焦护绿、增绿等“五绿”,年新增造林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9%。皖东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滁州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好民生工程、办好民生实事,还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民生工程,2013年以来,全市123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7万户20.2万贫困人口脱贫,省级贫困县定远县成功摘帽,贫困发生率由5.69%降至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