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天亮
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牧牛山风电项目是中国电建集团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第一次尝试,它不仅满足了澳大利亚严格的投资标准和环保要求,也赢得了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据悉,牧牛山风电项目总投资约3.3亿澳元,总装机148.4兆瓦,投产后年均上网发电量约4.4亿千瓦时,占塔州总供电的5%,运营期20年。建成后,它将成为当地最大的风电项目,预计可为6万多个家庭提供电力。塔斯马尼亚州能源部长盖伊·巴奈特代表塔州政府专门为中国电建海外投资有限公司(简称“电建海投”)颁发“嘉奖状”,以表彰他们对塔州新能源发展做出的贡献。
从市场开发到投资落地用时最短
如果倒回去看,牧牛山风电项目应该是一个一路坦途的项目,它符合澳大利亚积极发展新能源的战略方向,也满足塔州的现实需求。盖伊·巴奈特对这个项目的投资落地十分满意,因为这个项目为塔州“国家电池”计划的顺利实施做出了贡献,也让塔州提前实现了到2022年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标。
然而,这个项目并没有享受到“红地毯”待遇。澳大利亚作为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法律体系健全,对外来投资持欢迎态度,但有较严格的审查机制。此外,澳大利亚虽然有心发展新能源,但电网体系相对老化,为了维持电网的稳定性,对新能源项目的并网许可反而卡得比较严。
澳大利亚对项目承包商的市场监管、资质审查、履约监察、实施标准,有严格的准入机制,外国人办理工作签证的条件也异常严苛,电建海投总共只派出7名工作人员到这个项目。从土建、场外道路升级改造到输电线路建设、大件设备运输、主机设备吊装等,均选用当地承包商,为当地提供了200多个工作岗位。
人手虽然有限,电建海投并不想当甩手掌柜,而是开展介入式服务,主动与总包商甚至分包商沟通,帮助协调解决施工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在形势倒逼下,他们强化了后方支援,调动总部资源为前方服务。最终,电建海投创造了中资企业赴澳市场开发到投资落地用时最短纪录。
对新市场的迅速适应,和前期的有效准备分不开。据电建海投董事长盛玉明介绍,3年前,他们就开始研究自己在澳大利亚的市场定位。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研究小组,花了1年时间分析中企在澳大利亚投资的成功和失败经验。
更重要的是,电建海投秉持与利益相关者共创价值、实现双赢的投资和管理理念,解决了无法派遣足额人员实施项目管理的问题。澳大利亚哈泽尔兄弟公司是塔斯马尼亚州最大的工程建设承包商,对双方合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中国企业管理规范严谨,对质量安全的要求非常高,而牧牛山风电项目让彼此成为好伙伴、值得信赖的好朋友。
与当地民众共商共建共享
用了短短一年多的时间,牧牛山风电项目就实现并网发电,并且很快有望正式商业运营,这和电建海投的投资眼光和管理水平分不开。但更重要的是,这家中国企业不只是关注商业利益。
牧牛山风电项目的土地所有权,属于一个世代在这里放牧澳洲黑牛的家族。60岁的农场主皮特·唐尼说,“牧牛山虽然地处偏远,但这里有着丰富的风力资源,早在20多年前,我们家族就想在这里建设一座风电场,实现绿色可再生能源的自给自足。”牧牛山风电项目的投资建设,正好帮他们实现了家族20多年来的夙愿。然而,唐尼表示,相比于通过出让项目的开发权和未来的土地租赁收益,他们更看重的是,中国企业对于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生灵的珍视和善待。
让当地人看在眼里的,是电建海投对于环境保护的真正重视,而不满足于踩在及格线上。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他们严格遵照澳大利亚标准,编制了动植物保护、噪音防护等多项环保措施,针对当地濒危动植物、遗迹建筑、噪音污染等潜在因素制定管理计划,力求最大程度减少对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影响。
塔斯马尼亚岛素以秀丽风光著称,约40%的区域被正式列为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或世界自然遗产。这里有一个濒危物种,叫楔尾鹰。为了保护它们不受风机伤害,牧牛山项目公司从美国引进世界上最先进的鹰类监控保护系统,可通过360度全景摄像头及中央分析单元在几秒钟内完成对楔尾鹰图像的捕捉、识别、预警等一系列动作。一旦有鸟类进入危险区域,系统将自动停止风机运行来避免碰撞。
据悉,这也是澳大利亚的风电项目首次引进这样的动物监控保护系统。“对他们的工作,我非常满意。”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监管局主席大卫·帕克说。
“电建海投承担着中国电建集团调结构、促转型,推动国际业务优先发展的重任。牧牛山项目是我们的一块试金石,它不仅为我们将来进入其他欧美市场提供了经验,积累了信誉,也为中国企业在更高层面‘走出去’提供了借鉴。”盛玉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