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国荣
素有“东方水城”美誉的江苏苏州,北靠长江,西倚太湖,境内河道纵横、湖泊众多、河湖相连,全市范围内有50亩以上湖泊353个,各类河道2万多条,面积3205平方公里,水面率占36.9%,形成“一江、百湖、万河”的独特水系格局。近年来,全市上下力推生态治水系列举措,逐渐形成了“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良好生态景象。
在当前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处于管理重心“边缘地带”的跨界河湖,却因为责任界定难、信息沟通难、统一行动难而成为责任“真空地带”,成为管理“洼地”。如何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提出的“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的要求,统筹解决跨界河湖管理问题,变“洼地”为“高地”,成为新时代生态治水的紧迫课题。
联合治理迎来窗口期
2018年上海首届进博会召开,迎来解决这一问题的“窗口期”。“不让水葫芦流入上海”是政治任务。江南水网地区的水葫芦防控是季节性难题,“上游不打捞,下游满天星”。重任在肩,携手就成了必然。在“严防死守”高要求下,加上河长制深入开展、跨省界河清溪河清淤等工作推动,苏州市吴江区和嘉兴市秀洲区率先在全国实行“联合河长制”,建立了工作机构、管理责任、信息互通、巡查会商、联合治水、计划协同 “六大机制”。昆山市与青浦区、嘉定区,太仓市与嘉定区、宝山区均开展了多次联合巡河、联合打捞水葫芦。
2018年底,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苏州设立联合河长制,以区域水环境先行共治助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引起广泛关注。今年,苏州河湖长制攻坚行动入选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案例,江浙沪三地“联合河长制”是其中内容之一。调研中,我们感到,推动跨界治水,河(湖)长制是中心,涉河相关部门是关键,社会公众参与是基础。昆山周市镇有一条朱泾河,整治以前,村民到村委会投诉最多的是黑臭。整治以后,村民们到村委会反映夜间电鱼问题,环境好了,当地村民还自发组织了20多人的志愿者队伍参与巡河。实行联防联控联治机制,最终要落脚到共建共管共享上来,实现“还河于民”群众积极参与村委会干部减轻管理负担的良性循环。
跨界治水,难在行政“壁垒”未完全打破,存在一定的“巡河手拉手,治河各归各”现象,只有实行联合河长制,上下游协同、左右岸共治、内外源并重,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基层河长深有感触地说,“上游要更主动”,“上游不动、下游白动”,“一条河你分浙江江苏永远治不好”。这些都反映了推行河长制、实行“联合河长制”以来,基层在思想观念上的一些可喜的变化,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统筹推动跨界治水的信心和决心。
跨界治水重在落实
苏州地处长三角核心区,无论是处于无锡的下游,还是处于浙江、上海的上游,我们只有主动对接各方,统筹区域治水,完善联防联控联治体系,才能赢得跨界治水的先机与优势。
一是摸清河湖底数。市河长办牵头,县镇河长办联动,相关镇村级河湖长参与,全面摸清交界河湖的基础数据底数,和省市县镇村五级河长体系的落实情况,初步排查主要问题。
二是加强政策供给。完善联合规划、联合机构、联合会商、联合通报、联合治水、联合执法“六联”制度体系。推广巡河“六步法”等接地气、实用管用、通俗易懂的做法,加大1346名镇级河长、3557名村级河长轮训力度,使基层河长知道“怎么办”“找谁办”。
三是完善工作体系。亮身份,交界河湖河长制公示牌设置全覆盖。建机制,市级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按季总结、通报、协调;县级成立工作小组或明确专人,按月组织巡河、对接会商;镇村级完善日常联动工作制度,常态化管理、实时化反应。找问题,市级牵头制定跨省、跨市及跨县骨干河道,县级牵头制定跨县非骨干河道、跨镇村河道的问题清单和“一事一办”工作任务清单,分轻重缓急,明确问题整改路线图和时间表。
四是分层组织推动。市河长办积极向主要领导汇报寻求支持,争取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指导帮助,加强周边无锡、上海等兄弟单位工作对接。昆山市强化与上海的水葫芦打捞协作,保障第二届进博会水环境;太仓市与上海加强农村河道整治合作;吴江区联合青浦、嘉善,把联合河长制“红旗”插到示范区。
五是营造良好氛围。《中国水利报》《新华日报》专版报道苏州河湖长制,护牢盛水“盆”、管好“盆”中水、用活岸边人。结合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电视台、报纸及新媒体深度聚焦河湖“华丽转身”生动案例,强化还河于民鲜明导向,不断汇聚共建共治共管的“正能量”。
(作者系苏州市水务局党委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