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琪翔
□ 本报记者 吴宏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湖南株洲市委自觉践行党的初心使命,聚焦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找问题、抓整改,集中力量推出系列切口小、见效快的“微改革”举措,破解了一批企业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问题,释放了基层改革探索“源头活水”,推动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了主题教育与日常工作“两不误”“两促进”。
坚持“抓大不放小”,推动顶层设计落细落实。始终把改革作为抓发展最高明、最省力、最有效的“关键一招”,在坚决对标对表上级重大改革部署,出台103个改革方案、推出793项重点改革举措,搭建起改革“主体框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着眼解决群众操心事、企业烦心事、干部关心事,在全市大力开展“微改革撬动大发展”活动,鼓励支持基层用好用足政策空间,探索更多原创性、差异化的“微改革”,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改革决策部署,确保顶层设计在基层落地生根。
目前,各级各部门在食品安全、道路交通、人居环境、医疗卫生、政务服务等6个领域陆续推出118个接“天线”、有“地气”的“微改革”举措,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感、车轮上的畅快感、居住上的舒适感、就医上的获得感、就学上的幸福感、服务上的亲近感不断增强,形成了顶层设计和分层对接的有效互动。
坚持“扬长不避短”,突出问题导向精准发力。把发现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主题教育始终,围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盼,以“微改革”破题开路、攻坚克难,不断放大优势、补齐短板,取得立竿见影的良好效果。
为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坚决不躺在全国文明城市功劳簿上吃老本,深入推进城管综合执法改革,通过革新管理理念,用“绣花功夫”实施“厕所革命”,新建“建宁驿站”153座,提供帮助走失老人儿童寻找家人等8大服务,折射出“小厕所大民生”的株洲温度,打造了全省乃至全国城管行业新旗帜。
为更好解决群众排队难、挂号难、就诊难问题,在加快三医联动、分级诊疗,公立医院改革连续两年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基础上,主动探索药品“零库存”管理模式、医疗机构“驻院式”综合监督检查制度,试点推行零售药店电子处方管理,开展“湘雅乡情·专家醴陵行”,开出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微药方”。
坚持“抓点更扩面”,注重系统集成协同配合。切实加强各“微改革”之间的配套组合、协同联动、前后呼应,连点成线扩面,激发改革“化学反应”。
以打造“中国动力谷”为核心,集成推出科技成果、产业配套、人才“30条”、创新“10条”等全链条政策性创新举措,今年交通、汽车、航空三大动力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1.8%、87.5%、110.1%,新旧动能加快转换。
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围绕办好企业群众眼中“一件事”,推出政府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最多“70个工作日”、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新建楼盘“交房即可交证”、国土房产规划“三测合一”等系列改革举措,撬动营商环境焕发全新活力,从细微处推动服务型政府流程再造和体系重塑。
开展“城乡统筹·幸福株洲”创新社会治理系列行动,用贴心暖心的网上群众路线、“三社联动”、无物业小区自治等“微创新”,编织起了“大联动、微治理”的民生服务网,改革成果惠及更多百姓。
坚持“求速更求质”,聚焦完善制度巩固提升。面对发展的各种困难问题,不等待上级“答案”、不盲从别人“经验”,始终刀刃向内、动真碰硬加强制度创新,真正把“微改革”成果用制度巩固下来,切实提升了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国省级改革试点政策优势,大胆探索、率先突破,构建了加强党的领导“1+4+67”制度体系、新型城镇化建设投融资机制,创新了农村集体产权“三全六步五统一”清产核资、“八宜五应八不定”身份确认工作法,增强了试点改革对全局的示范带动作用。深入开展“马上就办、真抓实干”活动,大力推行“五问工作法”,对群众的事马上办、办到位。
着力提高改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出台了分类推进重大改革落地见效意见、激励干部担当作为“20条”,旗帜鲜明为改革创新者保驾护航、撑腰壮胆,努力将株洲打造成一座具有改革气质、充满改革能量、贡献改革成果的“改革之城”。